一位老人持身份证取钱被要求用手机先实名认证,冲上微博热搜。该事发生在成都农商行双流支行。一位老人拿着存折去银行取钱,银行柜员表示,需要手机实名认证才可以取钱。老人怒怼,自己的身份证就是证明,全国通用。(10月19日澎湃新闻)
这件事,取款老人和银行方面都自认有理:老人认为,身份证能证明自己是自己,既然已经证明了自己是存折所有者,就该给办理取款。
银行方面则称,对于系统提示的不动户(自账户开立之日起6个月内未发生交易),银行内部有一个支付结算管理及账户风险控制要求,不但要提供身份证,还要进行手机实名认证。
对此,银行方面表示,将加强员工教育培训,持续优化流程,及时总结适老金融服务经验和不足。
问题是,究竟哪些员工需要培训——前台工作人员,还是系统程序的设计者,抑或是风控制度的制定者——银行方面没说。但在笔者看来,这种当面进行手机实名验证的“风控程序”,确实不是很合理:接收验证码做实名验证,无非是验证操作者是否客户本人;但如果操作者就站在银行大厅里、工作人员面前,手机实名验证还有必要吗?事实上,远程操作、银行与客户无法面对面时,接收验证码的实名验证才有必要。面对面仍需要验证码做实名验证,这种程序设置是否合理,才是此次事件中,客户与银行工作人员产生争议的核心问题所在。
成都农商行官方表示,将探索建立老年人便捷使用金融智能化设施的长效机制,有效弥补老年客群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
重视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这家银行的关注点值得点赞。若凡事都离不开手机操作,确实难为了不习惯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特别是老年人。这方面,不仅是银行的服务需要改进,更需要关注和改进的,是数字化服务与管理的合理性问题,不能一说数字化就“一窝蜂”地全覆盖,那样不但会增加服务单位的运行成本,有时还可能降低效率,反而给客户带来不便。以此事来说,原本用于远程验证的接收验证码,却连面对面的情况也覆盖进去,显然不合理:你都看见是我本人了,还用手机再验证一次干吗?岂不成了形式主义?
现在,包括银行网点在内的不少服务单位,实行数字化服务后,有些工作的效率反而下降了,客户、办事群众纷纷吐槽说“还不如原来的手工”省事……对这种现象,相关单位和部门,应该重视并改进。
马涤明/文王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