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铁路出行按身高对儿童优惠的做法,经常引发热议。这背后,既有个体身高变化差异与年龄的不同步,也有我国儿童群体身高不断有所突破的整体现实。
前者易造成个体之间的不公,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小但个子较高的孩子,他们及其家长容易感到因个子高而“吃亏”;后者表明按身高决定优待儿童与否的规定,已经不合时宜。数据显示,早在2012年,我国12岁儿童平均身高已超过了1.5米,14岁儿童的平均身高则已达到或接近了1.6米左右。
其实,“量身高”本来就是一个不够科学的方法。以此作为儿童购票减免标准,只是之前儿童身份信息登记和核验不便背景下的“权宜之计”,没有充分考虑到个体间发育的差异及由此带来的公平问题。
这个问题在之前并不明显,但随着营养条件的改善,儿童身高增长速度日益加快,“量身高”的办法已经越来越落后于时代,亟需改变。每年的两会上,都不乏代表委员对此建言献策,根源就在于此。
回归年龄这一个最客观也最科学的标准,才能确保儿童公平享受福利,实现他们利益的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说,铁路方面从“量身高”到“看年龄”,不仅体现了与时俱进和对儿童权利的尊重,也给更多地方和部门——比如一些景区对于儿童门票的规定,树立了示范。
它传递出一个鲜明信号:建立儿童友好型社会,就当以孩子为本,为孩子考虑,不能将管理便利前置于儿童权利。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