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
发布日期:
歌声不落
  □合肥陈频
  与胡震先生相识、共事,那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他从安徽师范学院音乐系毕业,我从金寨师范毕业,先后分配到学校教书,几乎同时调进刚刚成立的寿县文工团。他学的是音乐专业,我只是痴迷音乐,很快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文工团因为他的专长,买来了手风琴,还特地去上海买来了钢琴,这在当时的县一级文工团中绝无仅有。
  因为胡震先生有过在志愿军文工团工作的经历,对文工团的工作比较熟悉。因之,寿县文工团很快走上了正轨,练工、练声、排练,都被他做得有声有色。不长时间,便排出了舞蹈、相声、小合唱、表演唱,还排出了民乐合奏《彩云追月》《金蛇狂舞》,受到了领导的表扬,得到了观众的赞赏。
  但是,文工团上得快,撤得也快。胡震先生调寿县师范任教,我则留在合并后的剧团工作。不在一个单位,仍在一个县城,音乐和友谊把我们紧紧地连在一起,因而多有联系,经常走动。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从故乡南京回来,带回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唱片,约我与好友方敦寿一道去听。就在学校礼堂的耳房里,我们听了一遍又一遍,直听得黯然神伤,直听得神采飞扬。回团的路上,我突然萌发了为《梁祝》填词的想法,就蹲在地头,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写出了歌词《梁祝吟》。没承想,这首词很快在年轻演员中流传开来,一个个唱得如醉如痴,也差一点被当作靡靡之音批判。五十年后,《梁祝》作者之一陈钢听了这首《梁祝吟》之后,夸赞“这个好”,并让他的夫人将歌词记下,还在讲学时,大声诵读。著名词作家、歌词评论家任卫新先生在《词刊》撰文,说这是他见到最早、写得最好的一首填词。
  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胡震先生音乐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他被调至安徽省音乐家协会,主编音乐刊物《乐坛》。不久,我也调到合肥,在一区从事宣传文化工作。
  海阔凭鱼跃。胡震先生自打调进省音协之后,其音乐创作,一直处于井喷状态,而且是佳作迭出。
  《山村小店春来早》是1977年全国征歌活动中胡震先生的入选作品,收录于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十月战歌》中。这本歌曲集一经问世,就受到《人民日报》的高度评价。这首歌曲很快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多家省广播电台多次播出。当时入选这个歌曲集的,安徽仅有两首。
  他创作的少儿歌曲《我们是快乐的小百灵》,问世不久,便被选为合肥市小百灵合唱团团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播放,还被制成盒带,作为文化交流作品传至国外交流。这首歌曲在国家级刊物《儿童音乐》发表之后,被多家音乐刊物转载。还有《我们相会在黄浦江畔》,是第四届全运会(上海)主题歌的入选歌曲,并在国家级音乐刊物《歌曲》上推介。这首歌大气磅礴,激昂向上,为宣传这届运动会发挥了很大作用。
  老朋友,同追求,人到中年,又有幸在省城聚首,真的能找到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相会多了,交流也多了。一年金秋,我把一首作词并作曲的歌曲拿给他看,不期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经过他润色,竟然被选作了广播电台的每月一歌。
  退休了,我俩经常同时参加一些活动,少儿歌曲评选、唱协会成立,不一而足。一次我俩同时应邀,参加合肥市笔架山街道的群众性歌咏活动的评选,因为此时胡震先生就住在笔架山辖区之内,我俩相约,为这个街道写一首街歌——《我们是幸福的笔架山人》。歌曲很快变成了歌声,很受这里居民的喜欢,我俩自然也为这次合作感到高兴。
  胡震先生的音乐随笔与歌曲集《心中的歌儿永不落》出版之后,特地携夫人李萍到我的寓所送书,并与我一道列出要往寿县寄书的朋友名单。他深情地对我说,寿县,是他奉献青春的地方。
  天有不测风云。10月13日的清晨,我突然接到胡震先生去世的噩耗,一时间悲痛不已,瑟瑟地从我的书橱拿出业已发黄的《十月战歌》《儿童音乐》,仍然散发着书香的《心中的歌儿永不落》。在翻阅的同时,耳畔隐隐飘来这些熟悉的歌声,不禁潸然泪下,嗫嚅着:“好歌,是不会落下的!”我立即发去挽联:“正青春,寿春育桃李;逢盛世,省府兴乐坛”。这应该是胡震先生一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