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市全面推进“社区食堂”建设,让更多老年人享受有品质的社区养老助餐服务。相比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食堂具有物美价廉、方便卫生等优势,不仅能够解决老年人的吃饭问题,也能减轻上班族的家务负担,受到周边居民普遍欢迎。连日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走访发现,有的社区食堂顾客盈门,市民点赞叫好;有的却在经营一段时间后悄然关门。那么,社区食堂到底该如何实现持续经营呢?不少市民提出了各自看法。
记者探访
这边:顾客盈门,居民点赞叫好
11月6日上午10点,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来到位于合肥市蜀山区和谐家园小区北门附近的兴民社区食堂。该社区食堂位于办公楼二楼,刚走进去,映入眼帘的是20多张能容纳四人就餐的桌子。到了饭点,不时有老人自带饭盒前来就餐。居民王奶奶说,她和老伴岁数大了,平时吃得不多,又不想麻烦子女,所以除了周末,她和老伴都来这里吃饭,多亏了他们(社区食堂)。
据工作人员袁女士介绍,最近他们社区食堂还推出了盒餐外送服务,一次10份起送,价格在15到20元之间,每盒荤素搭配均衡。“工作日来吃的人较多,周末相对少一些。”她介绍,社区食堂主要是面向周边老年人服务的,也有不少在附近居住或工作的年轻人来这里吃,每天能卖三四百份套餐,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有优惠,能便宜个7到8元。三年多经营下来,社区食堂在周边已小有名气。
位于合肥市蜀山区馨怡家园小区附近的社区食堂,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食堂橱窗背后,整齐摆放着20多种热气腾腾的菜肴,有西红柿炒鸡蛋、红烧茄子……每份盒饭售价在12元上下。对于辖区老人,食堂还推出了办卡优惠方案,优惠力度根据老人的年龄分三档递增,最高为8.5折。居民刘爷爷是这里的常客,他告诉记者:“社区食堂饭菜实惠,同时安全监管也要跟上,这样老人才更安心,才会有更多的人来吃。”
那厢:食堂关门,居民期盼回归
小小的社区食堂承载着民生大文章,其中经营门道自然有讲究。事实上,有的社区食堂由于很难做到盈利,不得不悄然关门。
郭立华老人今年80岁,家住合肥市包河区体育南村小区,平时一个人住。2018年,小区附近新建的社区食堂开始运营,这给他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社区食堂饭菜便宜,基本上五六块钱就能解决一顿饭,而且品种多还卫生,我们老人都经常去吃,还特意充卡了。”郭大爷说,社区食堂的饭一吃就是两年多,可到了2020年突然发现食堂关门了,这让老顾客们“心凉了”好久。
好好的食堂为何在经营两年多后悄然关门了?对此,芜湖东路社区王书记解释道,当初开办食堂是为了给社区老人提供就餐服务,在辖区范围内设置了两个助餐点,郭大爷所说的社区食堂就是其中之一。“这两个助餐点大概是2018年投入运营的,都是委托第三方机构来经营,每天有一两百位老人来吃饭。”谈到社区食堂经营中遇到的难题,王书记坦言,由于价格低廉,食堂利润微薄,加上后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等多种因素影响,食堂经营难以为继,这也是不少社区食堂面临的现实问题。
采访中,不少居民认为便民的社区食堂应该继续开办下去,同时也提出他们的看法:社区食堂应该由部门牵头指导,引进并扶持第三方机构,“不能断掉,要一直办下去。”
各方观点
可持续经营需要多方合力
采访中,记者总结发现,价格实惠、质量有保证是社区食堂的重要特征。有些社区食堂服务半径覆盖周边好几个社区,经营好的甚至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食堂。相比社会化餐饮和外卖,社区食堂还兼具社交功能和公益性质。记者从合肥市民政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养老助餐机构281个,其中90%养老助餐机构用房都是由街道社区免费提供,使得合肥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市社区养老助餐服务全覆盖。
由于社区食堂经营主体面临“薄利”现实,再加上内部经营问题,少数出现了难以为继甚至关门的现象。“单纯依靠‘输血’并非长久之计,自我‘造血’才能持续发展。”采访中,不少社区食堂经营者称,社区食堂在保持物美价廉的同时,更需要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要引入大型餐饮企业开展助餐工作,提高准入门槛,改变小而散的现状,提高饭菜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实现盈利。
有业内人士提出,从2020年起,合肥市、县两级财政都将安排资金用于助餐机构运营补贴和老年人用餐补贴。此外,合肥市还不断加大力度扶持养老助餐机构,把社区位置好的政府自有房产,优先用于“助餐工程”建设。想把社区食堂经营好,要在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鼓励市场化运作,采取第三方运营、与餐饮机构门店合作、开放养老机构食堂等多种形式,从而实现社区食堂的品牌化、连锁化经营。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见习记者龚润泽记者吕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