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董静
打小生长在城市中的我,早年对赶集十分不屑,现在是自己都不清楚从何时喜欢上赶集的,且近几年这一兴趣越来越浓厚。
细想想,应该和爱逛集市的先生有关。常听他说起或在他的相关文章中了解到,青少年时期就爱赶集的他,经常会一个人步行赶小城周边村镇的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集市,没有任何目的性,不买也不卖,纯粹是兴趣使然。结婚后,他依旧我行我素。说真的,开始我挺抗拒的,想象着集市上脏乱差的环境,此起彼伏的嘈杂声,提不起一点兴趣。
随着年纪的增长,兴许是受家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也是孩子立业成家后,空闲时间多了起来,再加上自己接管了家中的露台花园,并把它逐渐改造成四季菜园,每到春播秋种之际,当务之急是要采购各种应季秧苗和种子,这才逼着自己去赶集。并不是每次赶集都能买到所需的物资,通常一段时间内要往返多趟。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不假。我从一个不爱赶集的所谓“城里人”到经常会不由自主地下乡赶集,转变之大,真是始料未及。
赶大集的俗定日期,一直延续着旧时农历日子。有的集逢五排十,即每月农历带五带十的日子就是集日;有的集逢一三五七或逢二四六八,并有大集和小集之分。相邻两地会达成默契,错开集市。我则会根据合肥附近的小镇逢集日,去集市上买些当季的绿蔬作物秧苗或种子,比如辣椒、茄子、西红柿、黄瓜、梅豆秧、有架豆、无架豆、苦瓜、莴笋等等。由于受条件限制,种植空间小,每一种秧苗只能买几棵,常常被有地的主戏笑,这时我也会自嘲回应:姐种的是心情。
除了乡镇上的正规集市外,有些村庄的农人会自发地聚集在家门口或村镇的街道边,摆上刚从地里采摘的还挂着露水的鲜嫩蔬果售卖,这些临时集市叫露水集。所谓露水集,顾名思义,就是太阳还没有升起时的集市,太阳出来,露水干了,集市也就像露水一样消散了。对我来说,这种集市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属于碰运气的小集市。掌握了相关规律后,我们每次都能乘兴而去,满意而归。
据我观察,一年中的早春集市最热闹。一般惊蛰过后,万物复苏,冬闲的农人会不约而同地去赶集,在集市上进行各种买卖交易,为春耕春种做准备。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假若农人在这里遇见熟人,都会大老远地互打招呼,待到俩人走近时再亲热地拉着手,一番嘘寒问暖。亲切又温馨的画面会久久在脑海中萦绕……
这几年,除了在家门口赶集,倘若在外地,只要遇到当地逢集,我们都会进去逛一逛。最远的一次赶集,是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当我得知女儿家附近小镇周末有集市时,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一大早,孩子们陪我去赶集,远远地望见平日冷清的街道,热闹非凡。街口有警车把守,道路两边和中间的摊位上摆满了形形色色的物品,这点和国内很相似;不同的是,有些摊位的商品不对外销售,而是免费发给路人,比如南瓜、糕点、糖、茶杯、布艺购物袋,还有小朋友的各种玩具,可以说是无奇不有。女儿说,这种集会在秋季举办,一年一次,秋收后,农户们会用这种方式和大家分享自家的特色物品。
如今,我对赶集有了新的认识,觉得它是最接地气的生活方式,有着很浓的烟火味。我也会时常一个人下乡去赶集,在早点摊上买一根爱吃的油条,喝一碗豆腐脑或辣糊汤,很过瘾。当然买一些需要的秧苗是此行的目的,吃饱买好,打道回府,趁着新鲜移栽秧苗,接下来就坐等收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