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
遭遇家暴,这样收集证据最有效
  每年的11月25日是联合国确立的“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也被称为“国际反家庭暴力日”。2016年3月1日,我国首部《反家庭暴力法》实施,规定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构成家庭暴力。自此,家暴彻底从“家事”变为“国事”。
  随着时代发展,家庭暴力已经成为不可忽略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害人从“不敢说”渐渐变为“站出来”。
  记者11月25日从全国妇联获悉,全国妇联权益部日前发布《家庭暴力受害人证据收集指引》,对“证明发生过家庭暴力事实的证据”及“证明面临家庭暴力现实危险的证据”等作了详细的说明,用于帮助受害人树立证据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指引》提示,公安机关出警记录、告诫书、伤情鉴定意见;村(居)民委员会、妇联组织、反家暴社会组织、双方用人单位等机构的求助接访记录、调解记录;受害人病历资料、诊疗花费票据;实施家庭暴力的录音、录像;身体伤痕和打砸现场照片、录像;加害人保证书、承诺书、悔过书;证人证言、未成年子女证言以及受害人的陈述等,均可作为证明发生过家庭暴力事实的证据,受害人注意保存或向有关部门申请查阅调取。
  《指引》提醒受害人,如果加害人通过电话、短信、微信、QQ聊天记录、电子邮件等威胁、恐吓的,受害人可以录音、截屏等方式备份保存此类证据,具备条件的,可以通过公证处提取电子证据。综合新华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