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瑜松
签下十年合约,将以江城为家
今年7月,“90后”的詹瑜松从复旦大学世界史博士毕业,他顺利签约安徽师范大学,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很快,他就在当地户政部门,通过网上办理只跑一次把户口从上海迁了回来,落户江城芜湖。
在上海读书六年,老家福建泉州的他一开始就没有留沪计划。“家里没有太多支持,这里房价高、竞争也挺激烈的,所以长三角区域的二三线城市就蛮好的。”虽然攥着上海户籍,詹瑜松也很明确自己的需求。
毕业之际,面对多元的就业机会,詹瑜松并非没有选择。一番比较下来,他发现安师大更合心意:学校重视人才,安家费采取一次性发放模式,厚道而坦诚;文科专业对平台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学校也能提供宽松的科研环境。正巧有个同学已来到安师大工作,詹瑜松就动了心思,并很快付诸行动,一次性签下了十年合约。“也就不大可能动了。”他跟家人说,并得到他们的支持。
来芜湖几个月,詹瑜松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每周参与各类培训,认真给本科生备课,他的教师角色也在慢慢进入正轨。“我觉得这里总体的效率还是不错的,但是节奏会慢一些。”为了有更独立的环境,他没有住在教师宿舍,选择了自己租房,学校也帮符合条件的老师申请了为期三年的生活补贴,日子井然有序。
作为“新安徽人”的他偶尔也会被问到当初的选择。一次租房时,民警日常巡查看到了他的身份证住址,好奇地问怎么从上海过来了,他照例解释了一番。“其实迁过来是为了更方便,没觉得户口在哪有什么区别。”除了自己的发展,他也会考虑未来,比如以后有了孩子,在教育方面大城市是否会更好一些的问题。不过他并没有太多纠结,安师大有自己的附属学校,在芜湖本地也挺好的。“我也是农村读上来的,对在哪读书没有执念,符合预期的生活还是挺重要的。”
詹瑜松偶尔也会去江边看看,这里和南方的老家差不多,有江南的气息、舒润的感觉。作为长三角区域里的城市,生活在这里的詹瑜松能感受到随处可见的进取精神。“他们会学先进城市好的做法,比如在校园内开展垃圾分类,推动通识教育等。”但在他看来,想要做得更好还有精细的空间,而未来这些也将融入更多他的思考。
周凌茜
感受城市变化,期待更多融入
因为工作调动,今年11月,在南京生活了五年的周凌茜主动把户口迁到了合肥,成为了一名“新安徽人”。
其实,江西人周凌茜与合肥的缘分很深:2016年从合工大研究生毕业之后,她便作为人才引进前往南京的一家央企工作。不过,同学、朋友在合肥的多,再加上又有亲戚在这里工作,两地高铁的便捷让周凌茜感到,自己一直过着“双城生活”。
跑得多了,难免就会产生比较。在她看来,大城市发展机会虽然多些,“前景更好一些,但压力更大一些,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把婚姻大事纳入计划的她,自然而然地注意到了房价。“在南京市区房价在四万多,有学区的要七八万了。”今年,公司正好有一个调动的机会,她便主动申请回到了合肥。
回来之后,周凌茜把户口迁了过来,并开始琢磨着摇号买房。因为户口迁移还不满一年,周凌茜暂时还没有摇号的机会,这让她颇感苦恼。“目前是家人在摇,我们想住在高新区,不过暂时还没有中签。”急着把户口迁来的她,也是考虑到买房,“等到明年符合条件了,作为刚需的我们就又多一个摇号的名额。”
在周凌茜看来,城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是多维的。就业、房价、交通、文化等等。选择合肥,是因为她很欣喜看到了这座城市的变化。“我研究生毕业时,地铁一号线尚未通车,现在回来之后,年底四号线都要通了,大部分主城区都覆盖了。”除了基础设施,合肥也建立起半边街、罍街一些有特色的街区,巢湖的风景更是美不胜收,而这些可玩可逛的区域,都加深了年轻人对这座城市的印象,也提升整体的城市形象。
周凌茜也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头部科技企业入驻合肥,“最牛风投城市”等一系列科技名片,以及支持安徽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等利好政策,都给她落户合肥带来更多归属感。她也呼吁,“希望以后合肥吸引人才的政策能更宽松一些,我想更多的年轻人会来的。”
邓红
享受慢生活,体味浓郁烟火味
今年9月从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仅花了半个小时,邓红(化名)就通过跨省户口网上迁移把自己的户口由上海迁入了芜湖。这名“90后”的年轻女孩投奔了男友,并在他的城市安了家。
没有大城市的行色匆匆,生活成本也不高,几个月下来,邓红觉得自己就已经融入了本地的生活。“去年芜湖的GDP在安徽排名第二,而且它的生活节奏却相对较慢,很容易就能融入这里。”虽然来自省外,可是邓红在生活和工作中接触到不少本地人,和善、具有亲和力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她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包容性。
芜湖的地方小吃独具特色,一聊到这个话题,邓红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我差不多都吃了个遍!”她还总结了自己的“美食攻略”,比如不一定要到那些出名的饭店品尝美食,中山路步行街的那些小吃店,还有寻常街道里的小吃摊,都备受她的青睐,也让她体味到了浓郁的烟火味。
刚到芜湖没多久,邓红就见证了当地的第一条市内轻轨的开通。“我之前出门基本都是公交,有时候等车的时间会有点长,轻轨开通后出行就好多了。”由于是首条线路,一些配套建设还不是那么完善,有些站点与居民区之间距离比较远,“但我觉得随着规划推进,越来越多轻轨修建完成,以后去哪通勤会更加方便的。”
如今正在工作挑选间隙期的她感到,这里还是中小型企业比较多,大型企业较少,“我想大型企业的进驻,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工作岗位,也会吸引到年轻人过来。”此外,就工作岗位和薪资方面,她发现芜湖和上海相比还是有不少差距,“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可以认为这个城市还是有很大的发展与提升空间。”
身为“新芜湖人”,也会更加关注家乡的发展。此前,她听说芜湖市正在大力建设发展城东新区,未来那里会拥有更大的商务、文化等区域,并将成为芜湖新中心,“我十分看好这那里。”她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