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肥东这片红色土地,典型人物、典型事迹让人深受感动。文艺工作者有义务传承好红色基因,汲取英雄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繁荣。”安徽省作协原主席季宇感叹说。11月30日至12月2日,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中共肥东县委联合主办,新安晚报社、中共肥东县委宣传部承办的“我从包公家乡来”——“走进包公故里追寻红色印记”散文名家采风活动成功举办。活动邀请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社科领域专家领导等数十位知名作家、专家深入肥东实地采风,旨在创作更多红色文化作品,真正把肥东的红色文化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走进红色肥东,挖掘红色故事
三天时间内,采风团先后走访了柯氏旧居、黄疃庙战役纪念馆、包公文化园、桥头集镇、长临河古镇、蔡永祥烈士纪念馆、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众兴乡红色遗址等地,挖掘红色故事,感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位于肥东县撮镇镇瑶岗社区的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一件件文物、一张张照片、一段段影像生动地再现了渡江战役的全过程。如今,纪念馆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在这里,文化名家们深情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熏陶和洗礼。他们表示,纪念馆已经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课堂,让红色血脉和红色基因世代相传,使人从中汲取强大的奋进力量。
肥东众兴乡是肥东县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是合肥地区早期党组织的重要发源地。在合肥东乡支部展陈中心,采风团成员了解到肥东地区党史、团史的发展历程及早期肥东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在柯氏旧居、黄疃庙战役纪念馆,采风团成员深情缅怀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他们认为,“作家有义务讲好红色故事,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
名家各抒己见,采风收获颇丰
肥东丰富而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让参加采风的文化名家们都收获颇丰。安徽散文随笔学会会长、安徽大学教授章玉政说,此次采风活动是一次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传播的有益尝试,为新时代如何更好整合文化资源以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实践范本。
安徽散文随笔学会名誉会长潘小平表示,肥东对红色资源的发掘下了很大的功夫,希望能将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更紧密结合,“让红色资源转换为红色景点,红色资源转换为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进入青少年教育框架中,才能发挥更加持久的作用。”
“红色文学要有饱满的人物、丰满的故事。”安徽省作协原主席季宇说,此次实地采风,亲身感受肥东这片红色土地上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对传承好红色基因,汲取英雄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采风活动让我们接受一次深刻的红色文化教育。”合肥市委讲师团二级调研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张步根说,此次实地采风活动让他感触很深,当前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在新时代更需要弘扬革命先烈的精神,作为文艺工作者,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传承红色文化的使命,为社会呈现更多正能量、接地气的精品力作。
用好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文旅
肥东,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肥东县着眼让红色资源活起来,让红色精神扬起来,让红色文旅融起来,着力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肥东县结合旅游招商、民宿发展等,挖掘好、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红色资源,依托红色景点,打造30分钟“红色文化生态圈”。“加强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开发,落实文物保护法规规章,注重从法规、制度层面推动红色基因传承。”肥东县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有红色革命旧址遗址44处、红色景点10余处,纳入文保单位7处。
肥东县着力讲好红色故事。该县拍摄的电影《瑶岗1949》入选安徽省看电影学党史庆祝建党百年优秀影片,电影《双山阻击战》将于明年上映。该县还开展红色地名收集整理工作,了解红色地名历史渊源,已整理红色地名近10处。
依据红色景点位置分布,肥东县精心设计,推出古镇文化、历史名人、生态观光、美丽乡村等类型的红色旅游精品路线4条,其中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荣获长三角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入选建党百年全国百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该县还以“帆·星——万里长江横渡,千秋功业永垂”为主题,建设红色主题5A级景点瑶岗渡江战役文化生态园,并联动VR小镇、撮街,打造以“渡江战役”为主色调的红色旅游体系,生态园项目规划总面积约101.44公顷,工程进展快速有序,预计明年10月将初具规模。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刘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