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扬叉把巷
  □寿县王晓珂
  小时候,上学常常经过一个叫扬叉把的巷子。二百多米的长度,两旁是青砖的老房子,这里南靠城墙,幽静古朴,早晨走过,薄雾中会听到远远传来卖豆腐的喊声:“豆……腐,打豆……腐喽”。声音高昂而悠长,一抬头便看见缓缓走来挑担的人,不用猜,那一定是来自八公山下的磨豆村民。
  扬叉是一种叉禾草的木制农具,长把,叉头如丫。古城的小巷有很多,而以农具命名的巷子这里是唯一。我们的古人没有在高空俯视大地的眼睛,却有感知事物的智慧心灵。顾名思义,扬叉的叉把叫扬叉把巷。位于古城状元巷南端以东,照壁巷南端以西,东西走向,叉头向西,叉把在东。两个叉头分别叫南扬叉股巷和北扬叉股巷。由于内环路的建设,南扬叉股巷如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北扬叉股巷。
  青石板路面,被岁月打磨得圆润而光滑。走进扬叉把巷里往北拐进深处,有一处老房,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孙统领的故居,前后三进房屋,后院花园亭阁。孙统领巡视淮岸,奔走城环,每当公务下班,便回到巷里家园。我静静地伫立在昔日孙统领大门前,深色的木门栅格,雕刻镂花的木窗,散发着历史的风韵。而保护好我们这些仅存的老房子,为我们把故乡揽进灵魂栖息处那最深切的记忆,就是为后代收藏幸福!
  旧时,扬叉把巷的东头住着一户沈家,有三间“佛堂”,日本鬼子侵略寿县时,损毁青云庵,附近老百姓将铜铸十八罗汉抢救出来,搬到巷里的三间佛堂里藏起,后来抗战胜利后,才移到博物馆中。这里老人们说,以前巷内有口古井,叫大钱井,井口像大钱一样,井栏雕有吉祥如意的图案,精美别致。
  阳光从屋檐下的枝叶间射下来,安静而祥和。独自徜徉在小巷,熟悉的小石板路,熟悉的斑驳的砖墙,仿佛坐上了时间的车轮,身心又回到了童年的时光。怀念故土,留恋古巷,少年的遐想,抹不去的,是永远的一份牵挂和情怀。此时,巷口走来一个穿着粉色棉旗袍的小女孩,大红色的头饰,大红色的盘扣,像一个古代的女孩,我走上前去,问道:“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啊?”“我叫茜宝,到姥姥家去。”说完,她飞快地消失在拐道叉股巷里。巷道深处,一位躺在竹椅上的老者,长长的旱烟袋袅袅升起青烟,吐出一圈一圈的时光。悠闲的日子,生活的气息,不能忘却的情景,我漫步着,生活了大半辈子,见证了几十年岁月的小巷,感受着这古巷里的人情味蕾。
  我出生在老县委会大院里。小时候与小伙伴玩耍,会沿着照壁巷往南,经过扬叉把巷再转到南扬叉股巷,从那里爬上古城墙。而夏天的城墙上是最热闹的,各家都会把竹床和凉席铺在城墙上的草地,在竹席上或躺或坐乘凉。大人们谈天说地,孩子们蹦来蹦去,打打闹闹。夜深人静时人们又会走下城墙,回到巷里的老屋。日复一日,小巷的人们冬日围炉,夏夜纳凉,从宋朝一路走来,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扇木窗,都写着文化,写着历史,刻着记忆。
  又到了秋色缤纷的季节,丰收的季节,扬叉又与稻谷关联着收获。走在这关联收获图形的小巷里,我想,每个人的内心里,都会有一块地方,它虽然不断地改变容颜,但它最初的纯真会永远留在记忆里,因为记忆永远都不会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