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备受关注的江豚迁地保护行动正在推进。12月11日上午,生活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夹江内的两头雄性江豚被小心翼翼地抬上订制的厢式货车,它们将在专业团队的悉心照顾下驱车10小时,抵达710公里外的“新家”——湖北省石首市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息繁衍。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也有两头成年雄性长江江豚从湖北天鹅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引入到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拯救长江江豚计划正在推进
圆圆的脑袋、温顺的性情……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长江江豚,是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江豚。受长期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长江江豚种群快速衰退,目前仅1000余头,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长江大保护成效的重要指示性物种。
记者了解到,我国高度重视长江江豚保护。自上世纪80年代起,逐步探索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三大保护策略。其中,迁地保护,即选择一些生态环境与长江相似的水域建立迁地保护地,是当前保护长江江豚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至今,我国已建立5个迁地保护地,迁地群体总量超过150头。
随着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长江江豚保护措施、机制不断完善。2016年12月,原农业部印发《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16~2025)》,提出“基本维持干流和两湖长江江豚自然种群相对稳定,自然种群的衰退速度明显下降”等目标。农业农村部2018年7月发布的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情况显示,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极度濒危状况虽仍未改变,但种群数量大幅下降趋势得到遏制。
此外,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2021年3月2日,农业农村部在常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设方案(2021~2025年)》等一系列近年推动的相关法规、保护规划均对“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迁地保护避免江豚近亲繁殖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人士介绍,为防止近亲繁殖出现的死亡率高、物种退化问题,优化长江江豚迁地群体结构,今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了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而铜陵是安徽省参与实施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的首家城市。
记者了解到,2001年从长江铜陵江段活捕4头长江江豚,置于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和悦洲与铁板洲半自然夹江水域饲养繁殖,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构建起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繁殖种群。通过人工辅助方式,成功自然繁育出7头,目前该保护区迁地基地江豚数量达到11头。
今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了最大规模的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共从湖北天鹅洲故道向天鹅洲科研基地、何王庙故道、何王庙科研基地、老湾故道、铜陵保护区夹江、珠海长隆海洋王国、上海海昌海洋公园7个迁入点输出长江江豚19头。今年4月25日,两头成年雄性长江江豚就从湖北天鹅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引入,已基本适应铜陵保护区的水生态环境。
迁走的两头江豚都处于青年期
按照迁徙保护行动的要求,12月11日,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遴选出两头雄性江豚运往湖北长江天鹅洲白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两头江豚的年纪分别是6岁和8岁,都处于江豚的青年期。当天,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技术人员将江豚装运上车,铜陵市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和江豚“告别”。
“江豚的寿命一般在25到30岁左右,到8岁的江豚已经属于成熟期。”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江豚的怀孕周期在一年左右,一胎只能出生一头,极少有双胞胎的现象。比如想要知道从湖北被引入的江豚是否参与本地江豚的繁殖,要等到明年才能知晓。工作人员将在日常中观察判断是否有小江豚出现,然后再根据DNA检测,确定它父亲的来源地。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见习记者黄雨杉记者陈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