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街谈巷议】
提倡“就地过年”,更期“弹性休假”补位
  针对公众关心的春节期间是否需要“就地过年”问题,12月18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各地要基于风险研判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因地制宜出台相关政策,全国不能“一刀切”。(12月19日《北京晚报》)
  春节正值严冬,非常适合病毒生存,在当前国内本土疫情呈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下,降低人口流动性尤其是跨区域人口流动,是疫情防控最富效率的举措,因此“就地过年”是上优之选,既利于全国一盘棋的防疫大局,也利于个人生产生活受到最小的冲击,如避免流动感染的风险、因流动配合防疫可能需要的隔离等等,同时,更有利于保持常住地经济社会的秩序。
  也正因如此,各地政府和企业在引导和鼓励流动人口安心“就地过年”,多管齐下,开出了福利“套餐”,面子里子都有,满满都是诚意,体现了对外来人口的善意与关爱,值得肯定。
  当然,无论政府和企业的激励多么诱人,“就地过年”对于外来人口来说,总不免会留下缺憾。“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并不只是单纯意义上休假过节,更深层次是天各一方甚至多方亲人的团聚,在城市化与人口流动性加剧的今天,春节是大多数人不多的团聚时机,失去了更待来年。这两年因为疫情,国民就没有过上传统意义上的完整春节,不少人或许将连续两年无缘春节与亲人团聚。疫情很可能常态与人类共存,学会与之共处,则意味着主动去适应并改变现有的社会生活方式,其中就包括如何过春节。
  当然,“就地过节”成为疫情背景下的新“内涵”,则期望为春节“团聚”传统内涵找到更好的载体,承载起情感的心理诉求。因此,对“就地过年”来说,比激励更需要恐怕是这类功能的补偿。
  “带薪年假”是由来已久的话题,主要在于其落实难,也正因如此,社会一直以来对于春节人口迁徙以及“黄金周”保有刚性的依赖。而在疫情常态下的情况下,更需要用弹性、差异的休假来调节人口的流动,见缝插针、因人制宜地满足个体休假的不同需求,更精准地调节社会秩序。
  当“就地过节”成为趋势,弹性休假也宜早日提上议事日程,如将“带薪年假”的落实纳入到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盘中统筹安排,鼓励用人单位在疫情低风险时段,分批次优先安排外来就业职工休假探亲,与父母妻儿团聚,引导社会从“重过节”到“重休假”转变,从而减轻人口集中流动产生的压力。□木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