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名外卖骑手因被恶意投诉在网上发文求助,引发关注。实际上,近年来,关于外卖骑手被恶意投诉的事件多次发生,如被门卫拦住,进不去小区或者学校,被投诉;拒绝帮忙丢垃圾,被投诉;没有帮顾客带烟,被投诉……在专家看来,如果没有相应机制保障外卖骑手的权益,恶意投诉还会再次发生。(12月21日《法治日报》)
投诉违法侵权行为是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正当之举。不过,消费者恶意投诉就不是正当行为,而是滥用“投诉权”企图达到某种目的。以上述外卖骑手的遭遇为例,用户先是督促外卖骑手快点送餐,在送达以后又投诉外卖骑手提前点送达,恶意成分很明显。而这种恶意投诉,既造成外卖骑手被罚500元,也造成派单数量减少影响外卖骑手收入。尽管外卖骑手自证清白以及在舆论关注下,平台退还罚款,但派单数量减少以及心理创伤无法弥补。
这种现象至少暴露三个问题:外卖骑手的合法权益缺乏保障;平台应对恶意投诉的举措不力;部分消费者滥用“投诉权”。
作为外卖平台,要切实维护外卖骑手的合法权益。但从现实情况看,有外卖骑手被恶意投诉后,平台不受理外卖骑手的诉求;即便外卖骑手能自证清白,但平台没有完全解决恶意投诉带给外卖骑手的损失。究其原因,一是平台处置恶意投诉时缺乏合理调查机制;二是平台为讨好用户而偏袒用户;三是平台与外卖骑手间大多是外包关系。
笔者认为,平台应该在解决恶意投诉方面承担主体责任,不管是平台商家被投诉,还是外卖骑手被投诉,平台都应该不偏不倚,应该有独立的投诉调查机构,以及健全的差评机制、损失补偿机制等。尤其是,平台也要对恶意投诉者进行适当惩戒,比如在一定期限内纳入信用黑名单,在行业内实施联合惩戒,以发挥杀一儆百作用。
同时,市场监管部门、消协组织等,在受理用户恶意投诉外卖骑手时,调查处置要做到客观、公正,对恶意投诉者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这也是为受害的外卖骑手“撑腰”。一旦恶意投诉侵犯了外卖骑手的名誉权,或者造成经济损失,受害者也可以通过司法渠道维权,让侵权者受到惩戒。总之,不能让恶意投诉者侵权后“逍遥法外”。冯海宁/文毕传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