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潘小平
风很大。
2021年12月3日下午,前往合肥市肥东县众兴乡的路上。众兴乡位于肥东县中西部,是著名的苗木花卉之乡,而在店埠河上游,以它命名的淠史杭灌区滁河干渠反调节水库众兴水库,这几年也渐渐有了知名度。我们此行,是要去寻访肥东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合肥东乡特别支部,简称“东特”,“合肥东乡”,一个沉积于岁月深处的地理名词,就这样出现了。
苗木依然葱茏,冬阳依然耀眼,大地安详。旧时合肥分东西南北四乡,外加一个东北角的梁乡。新中国建立之初,重新划分行政区域,把合肥城区以外的所有地方都划了出去,仅框出5万人口和5平方公里的面积。也不知那时候的人,都是怎么想的。东乡及梁乡如今属于肥东县,西乡属于肥西县,南乡为今天的包河南滨湖一带,北乡则在今天的庐阳区北一环以北地区。梁乡在历史上,曾称梁县、慎县,明代以前一直是独立县治,属于庐州府管辖,县城在今天的梁园镇。所以“合肥东乡”云云,早已消失在了现代生活之外,作为一个历史地名,它几乎不为人所知。
“合肥东乡”的再次出现并迅速成为热词,是在2021年3月,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百年之际,一场题为“不忘初心,问源求新”的专题研讨会在众兴乡举办之后。经过反复研讨和论证,与会专家一致认定,众兴乡是肥东县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是合肥地区早期党组织的重要发源地和合肥地区团组织的创始地,对于肥东和众兴来说,这一认定意义重大。这之后,众兴乡邀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团队,在乡境内进行了实地走访和航拍,结合一些老照片比对,确定了坐落于塘埂上的“东特”旧址,乡党委随后经过多方专家把关进行复建,还原了当时的面貌。国庆前夕,在举国欢庆的热烈气氛中,复建的展区一期正式对外开放,青年人大批涌向“肥东第一面党旗升起的地方”,“合肥东乡特别支部陈列馆”连同坐落在展陈中心边上的先锋小院,也迅速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
不得不说,就我个人的理解和感受而言,“合肥东乡特别支部展馆”是我目前见到的做得最好的展馆,小,但简洁、明确,内容丰富,主题集中。最最重要的是,发自“初心”。党史展布的策划与陈列,最能体现设计者的格局和理念,浮华浮夸,耗资巨大,形式大于内容,往往与“初心”相距甚远。据说仅花了很少的钱,然而极富创意,不仅独特,而且新颖。这当然是指它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沉浸式体验,除了以肥东地区党史、团史为基本陈列,展出珍贵的历史图片、老物件以及复制的党史资料等外,这个馆还以《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觉悟》《安徽俗话报》等风靡一时的报刊杂志复印件,营造出了一个沉浸式体验感受空间,置身其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五四”激荡的思想氛围和世纪初的风云。详实的党史资料、朴素的文字表述、珍贵的文物实物以及写实的微缩场景,真实还原了中共合肥东乡支部党史记载的历史事件,再现了中共合肥东乡支部的发展历程及早期肥东共产党人的丰采,融真实性、可观性、参与性于一体。
这一代年轻人,从“80后”到“00”后,没有经历过战争、饥饿、瘟疫、贫困,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充分享受改革的红利,又大都是独生子女。我们的民族经历过怎样的苦难?我们的国家经历过怎样的动荡?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富强,我们的父祖付出了怎样的牺牲?在建党百年的时间节点上,这一代年轻人,是应该认真地进行一场追思和追问。
时令已是入冬,虽说小雪过后,大雪在即,但江淮大地仍然秋意深浓。复原的“东特”旧址泥墙草顶,站在孤高的塘埂之上,周遭是大片的水面,杂木丛生。孙子模回到他的老家孙吴大郢,成立肥东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东特”党小组,是在1930年的春天,中国共产党在反动统治的扼杀与“围剿”中艰难生存,而帝国主义正在加紧争夺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孙子模带领“东特”的革命先辈,在这片土地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直至全国解放,这其中就有肥东县第一位女共产党员,他的妻子龚建平。
展馆陈列的孙子模大幅照片,是他的老年至少也是中年以后,而他妻子龚建平的形象,则更为模糊。龚建平一共生育了六个子女,在战争年代有五人夭折,唯一活下来的男孩,还是寄养在亲戚的家中。她刚解放不久就去世了,没什么人知道,别说她了,就连她的丈夫,“东特”支部书记孙子模,也是默默无闻。如果不是为庆祝建党百年,肥东县组织专门力量对地方红色革命史进行挖掘和整理,他们的流血与牺牲,奋斗与奉献,仍然会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
毕竟已是冬月,经了霜的水面,无比沉静和清澈。“东特”旧址的土墙草顶,夕阳下呈现出怀旧的暖红,周边的山坡上大片的山菊花怒放,风静的一刻,灿烂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