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吴剑旗:一生执念,铸就大国重器


  今年,吴剑旗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今年,中国工程院共增选产生8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20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其中,来自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的吴剑旗当选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吴剑旗,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38科技委主任,30多年来一直坚守在反隐身雷达理论探索、预先研究和工程研制一线。他运用一种全新的雷达体制成功研制我国首型固定式和首型机动式米波反隐身雷达,推动了我国反隐身米波雷达技术研究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
  跟跑:一念执着中国雷达梦
  隐身飞机,是现代战争中的超级装备之一,也一直是国际雷达界的热点难点研究课题。“作为一名军工人,一定要研究出我们自己的反隐身雷达,保卫国家的安全。”1990年,刚进入38所工作不久的吴剑旗,心中坚定了这份信念。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美国隐身飞机首次大规模投入实战。“雷达不能反隐身,一个国家基本国防安全就没有保障。”吴剑旗说,当时我国雷达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代差,追赶并缩小差距迫在眉睫。
  彼时美国是世界上雷达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它是造‘矛’的一方,绝不会告诉我们造‘盾’的方法。”因此,吴剑旗带领团队试图探寻一种全新的雷达体制,希望以多相位中心的雷达体制来克服传统米波雷达存在的局限。带着想法,他积极申报课题,1992年获得了重点预先研究课题计划的支持,成为了年轻的课题负责人。吴剑旗坦言,研究反隐身雷达没有明确追赶、模仿的对象,只能靠独立自主的探索。
  1999年,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中国成了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中唯一被隐身飞机轰炸过的国家。“作为一名雷达人,既要敬畏这份职业,又要担当起责任和使命。”吴剑旗回忆,这更激起他们不造出反隐身雷达誓不罢休的斗志。
  并跑:二十年锻造大国利器
  从基本理论,到设计方法,再到工程实现……为了填补反隐身雷达的需求,吴剑旗带领团队整整探索了20年,“刚开始时,反隐身米波雷达在国内立项阻力很大,质疑声很多,因为当时都是习惯于跟随式发展,国际上没有先例。但我们顶住了压力,最终将想法变成了实用装备。”
  2011年,反隐身米波雷达终于变成了装备。20年潜心研究,20年大胆实践。最终,吴剑旗带领团队探索形成了独有的反隐身先进米波雷达理论,建立了基础数据模型和相应的独有设计方法,研制出了中国独有的反隐身先进米波雷达,解决了我国防空骨干雷达能力被隐身飞机“清零”的问题。这些反隐身雷达从理论,设计到制造都是中国独有、独创,完全摆脱了对进口的依赖。
  进入雷达领域31年来,吴剑旗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参与研制的DBF体制三坐标雷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标志着中国雷达首次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主导研制的稀布阵综合脉冲孔径雷达试验系统、机动式米波三坐标雷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我国反隐身雷达装备空白,主要指标世界领先。因成绩突出,他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
  领跑:筑就民族创新脊梁
  反隐身先进米波雷达目标实现后,吴剑旗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多年来,不看成绩只找问题的习惯让他再一次思考如何满足机动作战需求,吴剑旗又探索出“分区地形匹配”克服米波多径干涉新理论和方法,并提出独特技术方案,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型机动式米波三坐标雷达,为我国探索出了一条高效的反隐身装备建设之路。
  “下一步,我们将向第五代反隐身雷达进军,并努力实现分布式协同探测。”吴剑旗表示,第五代反隐身雷达从作战应用上来说,将用来“对付”具有超音速巡航、无人驾驶、两栖作战等特性的第五代隐形战机;从技术方向上来说,要将微波与光子技术结合,实现全息感知、智能化和软件化,不仅可以探测到隐形战机,还要能够辨别具体机型,甚至可以分辨出是哪一架飞机。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科技界要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吴剑旗把这句话牢记在心头,始终将个人对科学事业的追求融入国家的使命中。一句朴素的“当好合格共产党员,立足岗位做贡献”,诠释出吴剑旗拳拳报国之心。
  坚守使命,守望蓝天,如今吴剑旗带领的先进米波雷达创新团队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地扑在国防事业第一线。他们的任务是着力发展“看”得更远、识别更智能的雷达,引领助推我国雷达技术不断发展,让中国的国防利器筑就民族创新的脊梁。骆先洋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陈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