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一位巢湖渔民的华丽转身
刚“上岸”时面临就业难,如今养殖稻田虾,“比之前打鱼要赚得多”
  在庐江县同大镇灵台村,61岁的夏士应大叔已经退捕上岸有两年多了。长江禁捕这一事关长江大保护的重要举措,也影响着包括夏大叔在内的五千多位渔民的生计。年龄偏大,没有技术,在收网交船之际,一道关乎生计的民生题曾困扰着他们。经过不断摸索以及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这位在巢湖捕捞三十多年的老渔民也走出一条全新的致富路。
  老渔民上岸曾面临就业难
  今年12月22日中午,天气晴好。夏大叔和老伴在自家屋后的稻田里张罗着。水稻已经收割过了,小龙虾虾苗也刚刚放下去,接下来就是营养水质等农活,他们也可以迎来短暂的空闲。皮肤黝黑的夏大叔有三十多年的捕鱼经历。从屋前的白石天河出发,驾船往下游一路漂流就来到了巢湖水域,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这是夏大叔和老伴最熟悉的一条水路。靠水吃水,撒网捕鱼,高峰时期每年二十多万的收入曾是他们一家三口的主要收入来源。
  随着长江禁捕的消息传来,夏大叔一家也面临着上岸生活的抉择。“一开始肯定是困难的。”退捕上岸的当年夏大叔59岁,一家老小需要养活,但这个年纪出去打工已经没有太多可选择的空间。最重要的是除了捕鱼,他深感自己没掌握什么技能。当时,儿子和亲戚曾关注过稻田虾的产业,夏大叔也动心了。拿到上岸安置的二十多万补偿,以及县里发放的一次性创业补贴五千元,他流转了村里一百多亩田地,也开始了稻田虾的养殖工作。
  但现实的严峻性很快就摆在了他的面前。第一年,夏大叔的稻田虾收成并不乐观,勉强保了本。深感技术是制约自己创业的他参加了县里提供的小龙虾养殖技术培训班。“前后参加了四五次吧,还是有收获的。”解决了养殖方面的技术难题,夏大叔的产业也渐渐走上了正轨。由于他选择种植了环保优质稻,稻子成熟后会有国有供销企业来收购,属于订单销售;再加上龙虾更是不愁销路,收购商主动上门,定价权也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这两年慢慢熟悉了,一年能赚上二三十万,确实比之前打鱼要赚得多。”夏大叔的脸上堆满了笑容。
  建档立卡助推渔民100%就业
  2019年开始,50万亩水域的巢湖渔业生态市级保护区率先实施全年禁渔。2019年底,安徽省巢湖管理局发布了《2020年巢湖禁渔通告》,根据通告规定,巢湖主体水域、滩涂及各通湖河流河口水域禁渔,禁渔期为2020年全年。随着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长江干流(安徽段)及其重要支流禁捕通告的发布,长江干流(安徽段)及其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保护区以外水域自2021年1月1日0时起,暂定至2030年12月31日24时实行常年禁捕,巢湖的禁捕起始时间也从其规定。
  一份来自安徽省巢湖管理局的数据显示,合肥市禁捕水域建档立卡退捕渔民5638人,禁捕之后渔民们的就业问题就摆到桌上。为了帮助像夏大叔这样的上岸渔民“转型成功”,并获得符合期望值的收入,各地都在进行尝试。除了提供创业等资金、技术支持,公益性岗位等也成为了渔民上岸的兜底性举措之一。
  如今,庐江县同大镇57岁的渔民罗耕云负责沿巢湖段的部分保洁工作。记者了解到,当地给她购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到了60岁退休之后,还可以每月领取退休工资。“年纪大了,要照顾家里,每个月能有1200多元的工资,也足以维持生活了。”虽然收入不高,但罗大妈还比较满足。
  记者从安徽省巢湖管理局了解到,劳动年龄内退捕渔民,均已通过企业吸纳、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就业,转产就业率100%,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也达到了100%。不仅如此,合肥市禁捕办统计显示,2020年以来,合肥市累计发放落实退捕渔民各项就业补助资金872.94万元,惠及渔民913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35万元落实养老保险3673.6万元。发放服务清单7200余份,退捕渔民转产安置保障工作有力到位。
  24小时监管紧盯巢湖禁渔
  渔民上岸的背后,是保护环长江流域巢湖水生生物资源,遏制非法捕捞违法犯罪活动这一重要目标。12月22日上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跟随巢湖管理局渔政管理总站白山站的执法人员,对巢湖庐江段31.8公里的沿线进行了巡逻,快艇激起阵阵白浪,这里有仅次于巢湖主体水域的岸线。在不远处的渔政站,多个高清摄像头也对违法捕捞行为进行监控,一旦发现捕捞就会联系巡查人员到现场进行处理。
  记者从省巢湖管理局了解到,2021年以来,环巢湖执法机构累计出动车(船、艇)2655次,渔政执法人员7742人次,查处渔业案件25起,移送渔业案件5起,其中公安追究刑事责任4起,清理渔具2880条,清理“三无船舶”70艘,劝离垂钓人员4500余人。案件查处数量和举报数量分别较往年同期减少81%和90%。此外,巢湖管理局建立起以渔政指挥中心为枢纽,视频监控、湖面船巡、湖边车巡、空中无人机巡、河道步巡的全方位巡查体系,做到24小时巡查不间断,保持执法监管高压态势。
  一些执法“黑科技”也加入了守护巢湖的序列。环湖布设了33套高清视频监控设备和9部雷达系统,实现了24小时重点区域实时监管和水面船艇跟踪管理,渔政指挥中心实行24小时轮班值守。此外,沿湖各县(市)区渔政指挥平台也于近期陆续投入使用,视频信息均接入市级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同时,渔政单兵执法装备进一步加强,执法人员配备无人机、执法记录仪、热成像夜视仪等装备,消除了巡查盲区,弥补了夜间执法短板。
  去年已达到十年最好水质
  在长江禁捕的大背景下,经过各方的努力,巢湖的水质也有了显而易见的改变。庐江县禁捕办主任王平告诉记者,禁捕以来,他们感觉辖区内水质有了明显的变化。“以前巢湖上有上千条渔船,渔民在船上生产生活,禁捕之后渔船都被拆解了,渔船产生的油污和生活垃圾也都没有了,水面干净了很多,鱼也多了起来。”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巢湖东半湖、西半湖、全湖平均水质均为Ⅳ类,全湖8个测点水质均为Ⅳ类,为10年来最好水质。2020年1-8月份一度好转为Ш类,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2021年3月29日,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发布《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据此,今年4月份安徽省巢湖管理局和巢湖市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也相继发布了关于巢湖水域禁止垂钓以及裕溪河、滁河巢湖市段禁止垂钓的通告。决定对通告的水域实施禁钓,期限为2021年4月1日至2030年12月31日。记者从安徽省巢湖管理局了解到,该通告也可以认为是巢湖“十年禁渔”的一个加强举措。
  水质改善之后,对渔业资源的保护也是不言而喻的。中科院水生所过龙根博士曾表示,由于捕捞强度的增加,导致长江渔业资源现在衰退得非常严重,鱼类可捕的资源量,包括一些经济鱼类的数量和产量都比较低。所以这也是我们国家实施长江退捕的原因,禁渔也是为了渔业资源的更好恢复。记者了解到,对于市民提到保护之下鱼会不会太多的问题,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禁渔刚刚开始,不可能一蹴而就。“四大家鱼的性成熟期在三到四年,两代的恢复期是很有必要的。”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见习记者黄雨杉记者陈牧/文余康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