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王士新
汪言海新著《见证》,日前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记录了安徽省肥西县农村包产到户的起源与进程,见证了中国农村改革艰辛的第一步。
这本书属重大历史选题,经中宣部备案审查,肯定该书:“政治导向正确,重大史实准确。”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央文件明令两个不允许:“不允许分田单干,不允许包产到户。”1978年9月,中共安徽省委面对百年不遇的旱灾,作出了“借地种麦度荒”的决定,引发了包产到户。汪言海沉入农村,写成5000字《肥西县山南区包产到户的调查》内参稿件,刊登在人民日报《情况汇编》上,呈送中央领导参阅。不久,人民日报给汪言海来信,要他作进一步调查。汪言海第二次沉入肥西,采访面更广,也更详细。第二篇调查《肥西县包产到户的一些调查》,1979年11月3日刊登在人民日报《情况汇编》上,为中央提供了决策依据。邓小平在1980年5月31日讲话中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汪言海被誉为“新闻界为农村改革开第一腔的人”。为完成人民日报要他作进一步调查的任务,汪言海第二次到肥西县采访。他旁听了六安地委的工作会议,访问了六安地委政策研究室的同志,采访了山南区、公社、大队、生产队干部几十人。当时,肥西县乃至全省,对包产到户的争论激烈。有了面上材料,还要有农户的过硬数据。为此,他和山南区委秘书权巡友调查了好、中、差三种类型的五个生产队120户,用120户农民增产增收的统计数据,回答一些人对包产到户的质疑。120户,每户设计调查35个数据,共收集4200个数据,然后加以统计分析。收集4200个数据,是一个极其艰辛和细致的工作,但汪言海做到了。在第二篇调查报告中,120户的材料及其分析,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大大地增强了整篇调查报告的说服力。从1979年7月至1981年初,在一年零8个月的时间内,汪言海五次到肥西县调查包产到户,撰写的调查报告分别刊登在人民日报《情况汇编》、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中国科学院《未定稿》和安徽日报《情况反映》上。肥西县农民包产到户的壮举,震动全国。据统计,从1979年下半年到1980年,中央国家机关23个部门负责人、23个省市分管农业的领导,分别到肥西县山南区考察,中科院、北京大学等11个所、院、校专家教授前来调研,肥西县成为全国包产到户的发源地之一。
安徽日报资深记者汪言海的这本书作,是用心、用情的,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文字朴实无华,字里行间却流淌着厚重的历史感。为避免史科类书稿的枯燥感,他采用讲故事和新闻纪实的方法来写作,写出了事物的“原生态”。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感觉很享受。我们都经历过那段历史,虽痛楚,但也能品出其中散发出的淡淡乡愁。阅读过程,就像在看电视连续剧,主题鲜明,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如情节,波澜起伏,高潮不断。省委决定在肥西山南公社搞包产到户试点,肥西县委竟然下文否定;肥西县委下令要农民退还包产田,一个公社书记竟跑到省委告县委的状;公社书记把农民大麻拔了,一个生产队队长竟扛着大麻到县里抗议;县委书记办社队干部学习班,逼农民“归大堆”,一个农民挥笔疾书给中央领导写信,许多农民要签名,他不肯连累大家,说坐牢,我一个人去!如人物,从省委领导到农民,书中人物数以百计,个个有性格。省委书记大智慧,有超凡的领导艺术,女社员朱先聪讲包产到户的好处如数家珍,还有个“三吃一刮”的故事作对比,人物形象在汪言海笔下栩栩如生。
艰辛的《见证》,见证了那段艰辛的历史。这是一幅描绘肥西县农村包产到户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汪言海为记录这段历史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