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坚持临床与科研双向发力瞄准前沿技术解患者难题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张艳斌当选安徽省第四届“江淮名医”





  从华西医科大学来到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他见证了广德路院区泌尿外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变化。他专注于临床研究,瞄准学科前沿,带领团队两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闯入全国百强……日前,安徽省卫健委公布了我省第四届“江淮名医”名单,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广德路院区泌尿外科主任张艳斌荣获“江淮名医”称号。初见其人,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再闻其声,铿锵有力、自信笃定。从医近40年,他心怀仁爱,尽医生天职;潜心钻研,攀医学高峰。先后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合肥市名医工作室领衔人、合肥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从无到有,他是学科建设的引领者
  2012年1月16日,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广德路院区开诊。作为该院区泌尿外科引进的学术带头人,10年间,张艳斌见证了学科发展从无到有,为人才培养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深知,人才是发展的核心动力,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我们科室成员的底子一开始比较薄弱,这些年来,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整个科室的学历得到明显提高。”
  一方面拿出了一系列政策筑巢引凤,积极对接长三角地区先进的医疗技术,柔性引进长三角高端医疗人才,推动医院临床学科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2020年,泌尿外科与南京鼓楼医院开展合作共建项目,“戴玉田教授男科工作室”落户合肥二院广德路院区,通过科研教学、临床诊疗、手术指导、人才培养等深度融合,带动学科迈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另一方面设立激励机制,每年选派医师采取在岗培训、外出进修、学术交流、出国深造等方式加以培养。如今科室14名医生中,12人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一半为博士或在读博士。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天团”还在不断“进化”之中。在合肥二院泌尿外科,有一条雷打不动的规定:每周一晚全员参加读书分享会。“学习国际国内有关泌尿外科的最新医学进展,分享在工作和科研过程中的心得和困惑。”张艳斌说,这样的分享会已经持续近十年时间,已然成为泌尿外科的“习惯”。
  从有到优,他是技术创新的探路者
  医者的责任,让张艳斌不敢有丝毫懈怠,面对疑难杂症,他选择迎难而上。短短十年间,在张艳斌的带领下,广德路院区泌尿外科团队开设微创、肿瘤、结石、尿控、男科五个专业学组,各有所长,各有所精。
  “以前男性前列腺疾病不管是前列腺癌还是前列腺增生都要通过外科手术治疗,极有可能导致男性的性功能丧失和出现尿失禁的情况,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我们原创改进型新技术‘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彻底解决了此前外科手术导致男性排尿功能和性功能受损的影响。”如今,该科室已经全面进入微创外科模式,手术微创率达95%以上。
  利用人才攻坚克难,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才能真正提高医院的“内核实力”。在省内率先提出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剖性切除术、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复杂性肾结石进行数字模型建立,开展3D成像技术指导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软镜一期碎石术……近年来,一系列原创技术成果在多家医院得到推广运用。2021年,医院引进“达芬奇机器人”,通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手术,不仅实现了手术术中出血更少,而且在术后控尿功能和勃起功能的恢复方面更有优势。
  从优到强,他是科学研究的追光者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现代医学发展的核心,那么科学研究就是促进医疗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杠杆。要实现学科长足发展,必须切实发挥科技创新的“助推器”和“催化剂”作用,以此反哺临床诊疗。近年来,张艳斌带领团队,瞄准学科前沿,发挥智库作用,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省级科研成果奖励。
  时光不负追梦人,2020年,张艳斌泌尿外科团队的“汉黄芩苷通过GSK-3β/Nrf2途径诱导铁死亡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机制研究”和“LINC01197通过miR-516b-5p/SIRT3/FOXO1反馈回路参与调节肾结石发展作用与机制研究”两项课题,获批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获批数量与质量是医院研究能力及科研水平的重要体现,这标志着学科的科研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具有跨时代里程碑意义。
  2021年,在刚刚公布的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榜单中,合肥二院张艳斌泌尿外科团队闯入全国百强,再一次刷新了学科在全国千余家医院中的科研学术地位。成绩虽然亮眼,却并不令人意外。自2017年以来,张艳斌带领团队以勇攀科研高峰的毅力,不畏艰苦的决心,厚积薄发,行稳致远,在科研方面发展迅速,先后成为“合肥市第六周期医学重点专科”,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皖南医学院、蚌埠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点,为培育医学科研人才贡献力量。
  对于未来,张艳斌表示,他将带领学科继续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瞄准和跟踪世界知识前沿,及时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朱沛炎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叶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