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畜牧专家齐聚定远纵论“猪产业”
  “越是原始方法喂出来的猪,肉质越好吃吗?答案显然是错误的!”1月13日,“定远猪”产业发展咨询暨品鉴座谈会在定远举行,来自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和博导们,以及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和滁州市相关领导齐聚定远,展开热烈讨论和品鉴活动,“定远猪”一下成为热点话题。
  “动物脂肪对人类健康是有利的,而不是有害的。”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黄瑞华认为,社会上有人说越是原始饲养方式养出来的猪,其肉质越好,越有利于健康,并且大力宣传,其实是错误的,是故意在误导消费者。黄瑞华的一番话,颠覆了很多人的传统观念。
  “只有肉好才算好,莫管花袄与白袍。”浙江大学教授潘玉春的一首小诗引起与会者的关注。他说,当前社会上有不少消费者对黑猪肉偏爱,其实黑猪肉并不等同于优质猪肉。优质猪肉应该是安全、好吃的,安全是指无疫病、无残留、无污染;好吃是指好看、好闻,满足消费者风味、滋味、视觉、嗅觉等方面的需求;优质是指肉有品味、人有品位,符合保健养生的需求。
  专家认为,要冷静对待中国地方猪遗传资源,现在地方猪资源可能存在被过度捧杀的危险。比如,将崇尚缺乏科学界定的资源种质特性无限夸大;将文化特征过度渲染;认为黑毛猪等同于优质猪;将原始、野蛮、落后的生产方式置于现代、文明的生产方式之上。资源保护不仅是保种单位的事,地方政府也要担当起地方资源的保护、研发与应用责任。
  定远县委书记邹军指出,“定远猪”作为江淮分水岭地区特有良种资源,强化其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提升定远猪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十分重要。据介绍,2021年定远城乡发展集团发挥集团影响力,成立畜牧科技公司,引入专业人才,专门负责定远猪的保种和开发,一期投资1500余万元,新建保种猪场一座,已形成6个家系种猪500余头的初步保种扩繁,使得种源保护度过了高危阶段,步入扩繁开发正轨;二期投入1000余万元的保种备份养殖场已经投入建设。他希望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淮猪产业协同发展联盟”协作平台的有利资源,利用行业合作组织的广泛影响力,为“定远猪”产业发展提供“定远方案”。
  座谈会期间,还举办了“定远猪”美食品鉴会,以“定远猪”为原材料的各种佳肴赢得与会者一致好评。来自国内种源保护、地方猪种开发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等,共同研讨“定远猪”种业发展方略、商业化开发方略和品牌推广方略等,为定远县地方猪种保护开发提供创新思路,为“定远猪”开发利用汇集专家智慧。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叶素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