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指出盲盒消费存在销售临期甚至过期商品、销售活体动物等6大问题,建议划定盲盒经营红线,对于低龄儿童、特殊商品、特殊领域禁止盲盒营销。(2月8日《工人日报》)
据统计,2019年国内盲盒行业市场规模为74亿元,2021年突破百亿。如此大块蛋糕也引得各行各业觊觎,众多商家纷纷跨界加入竞争赛道。消费群体数量多,衍生产品多样,仿佛万物皆可盲盒。
随着盲盒经济在众多领域与行业的延伸与开拓,盲盒自身存在的诸多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引发社会各界的担忧。一方面,盲盒这种随机化的体验,让不少年轻人因一念刺激选择入坑,但盲盒热所带来的上瘾和猎奇心理也在滋生畸形消费,正所谓“一入盲盒深似海,从此钱包是路人”。另一方面,有的盲盒“挂羊头卖狗肉”,卖假名牌、山寨品、二次销售品以及“三无”产品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盲盒涉嫌误导消费者,故意制造所谓的“限量”“隐藏”等噱头进行饥饿营销,诱导消费者一直买下去,甚至炒作投机二手交易市场。
前不久,凤凰网发布一份调查,网友们认为盲盒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按照投票比重依次为:噱头过大,产品本身缺乏实用性(30.17%);价格不合理,部分产品溢价严重(20.35%);让消费者“上瘾”,花费更多金钱(17.43%)等。因此,强化对盲盒市场的监管与规范,已成当务之急。
“盲盒”绝不可以盲买盲卖,更不应成为监管盲区。首先,针对利用“盲盒”违法经营等行为,相关部门要及时进行清理和规范,充分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健康良性的市场秩序,保持该有的市场透明度和诚信度。其次,要强化经营者市场主体责任。不管盲盒穿上什么外衣,其基本属性依旧是商品。因此,经营者必须承担法定的质量担保责任,确保商品的质量信息真实,不得作出虚假、夸大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保障消费者在知情的前提下购买。对于消费者而言,也要理性消费、量力而行,不应过分沉迷,切勿跟风与攀比,要尽量选择信誉高、口碑好、售后服务完善的商家,注意索要和留存发票等购物凭证。
唯有监管到位、商家自律和消费者理性,才能为“盲盒”找到最合适、最稳妥的打开方式,“盲盒热”才能循着健康发展的轨道继续“火”下去。
廖海金/文王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