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客
随着知乎裁员的传闻传出,一个号称能监控员工离职倾向的系统进入大众视线。网传的一组图片显示,在行为感知系统内,可查看有离职倾向员工的详细情况,客户导向部的某鞠姓员工访问求职网站23次,投递简历9次,含关键词的聊天记录254条。(2月12日红星新闻)
管理和被管理是一对矛盾。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当然希望能够事无巨细,恨不得武装到牙齿,掌握员工的一举一动。可对于员工而言,则希望管理能更宽松一些,人际关系更和谐一些,不至于被当成贼一样防范。
员工工作时间上网求职、骑驴找马,这种行为显然多数公司不会允许,而且这种工作时间产生的个人信息是否属于个人隐私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事实上,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在取得个人同意、为订立、履行个人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合同所必需,或者按照依法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和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需的情况下,企业实际上是可以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所以我们不宜简单地认为企业使用行为感知系统,监控员工离职倾向就一定违法。司法实践中,判断企业管理行为是否侵犯了员工隐私权,需要结合管理行为是否与工作直接相关,是否发生在工作场所以及是否履行了充分告知义务等情况来具体判断。
大数据时代,动用技术手段掌握员工离职倾向并不难,除了感知系统软件,还可求助于第三方招聘网站来掌握员工的离职倾向。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及时掌握员工离职倾向似乎无可厚非。但对于员工而言,这种员工未离职却已经被列入离职“黑名单”的行为,不但让人不舒服,而且并不符合正常的管理思维,或者说这种偷偷摸摸的行为违背了公序良俗。
从亚马逊用于追踪员工效率的AI系统,到能监控员工离职倾向的行为管理系统,从工作场所全方位的视频监控,到随时要求定位打卡的办公APP,企业动用高科技监控员工表面上看是加强了人员的管理,可无形中这种高压政策也加剧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
市场经济条件下,员工离职是很正常的现象。对于企业而言,如此费尽心机监控员工离职倾向实际上并不道德。另一方面,员工有离职倾向未必就一定会离职。而这种背后插刀的行为显然会让员工离职更加的坚决。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监控员工离职倾向实际上是把离职原因归结到了员工身上,而没有看到企业自身在管理、待遇、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所以监控员工离职不如反思员工为何离职,这或许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