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街谈巷议】老年大学“入学难”应靠优化制度破解
  线下排长队报名,线上请孩子“秒杀”学位;入了学就不想毕业,学龄跟校史一样长;男女比例失衡,“夕阳红”班里很多是清一色的“半边天”……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我国老年教育需求迅猛增长,但老年大学、开放大学等各类涉老教育机构常常一位难求,凸显了资源供给、渠道下沉、部门协同等方面不少深层次问题。(2月15日《半月谈》)
  截至2020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64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了18.7%,人口老龄化加剧。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老年人不再单纯满足于“老有所养”,而是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而提供书画、摄影甚至外语培训的老年大学,正在成为很多老年人的“时髦选择”。
  然而,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现象仍很突出。有分析称,这是教育资源下沉,与家门口就能上课有关,也与收费低廉有关,更与老年人想“有点事做”或“与人接触”有关。的确,随着生活的改善,不少老年人不再满足于物质充足,同时在精神生活方面有了更高的追求。
  目前,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现象有加剧趋势,必须对此重视起来。据悉,我国现有老年大学大都挂靠在老干部局,办学经费也由该局下拨。但随着老年大学入学需求不断扩大,要求社会力量办老年大学的呼声越来越高,可见,整合社会力量,扩大老年大学供给,才能不断满足更多人上老年大学的愿望。
  2021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推动部门、行业企业、高校举办的老年大学面向社会开放办学。这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单位办老年大学且向社会开放,也释放出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办老年大学的积极信号。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反映的是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与文化供给之间的突出矛盾,可见,老年大学“入学难”应靠优化制度设计破解,想方设法扩大供给。而现在要做的,就是加快政策措施落地的步伐,以跟上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刘天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