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合肥首个“百姓评理说事点”:
调解成功率超九成
  本报讯通过“开门说事”“评理调事”“便民答事”,解决群众合理诉求。2021年11月26日,合肥市首个基层“百姓评理说事点”在瑶海区三里街街道元木北苑小区正式成立。三个月过去,这个说事点工作开展得如何?2月25日上午,记者进行了实地走访。
  三里街街道凤阳一村社区党委副书记孙晶晶向记者介绍,设在元木北苑小区议事亭的“百姓评理说事点”,前身是社区网格共治委员会收集群众问题的场所。“这是个回迁小区,我们建立这座亭子是给居民提供一处休闲场所,党支部也可以和居民们在拉呱中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和难处。”
  记者来到三里街司法所时,所长黄静如正在调解庭处理居民纠纷。“去年,我们了解到社区在议事亭和居民交流并收集问题,觉得这和我们建设‘百姓评理说事点’相契合,所以就联合社区共同建设说事点。”由此,在元木北苑小区的“百姓评理说事点”正式启动。
  黄静如介绍,“百姓评理说事点”吸纳了社区网格信息员、网格法官、律师、社区民警、党员楼组长等组成说事评理团队。他们定期到小区为居民答疑解惑,如有矛盾纠纷需要调解,首先由社区负责调解,如果解决不了,司法所介入,若仍无法调解,则会求助于瑶海区人民法院的调解队伍。
  “为了合理分配团队资源,我们发放‘百姓留言本’给社区网格员,请他们在走访中记录下居民的困难,每个月我们所里再对收集的问题进行分类梳理,按照类别,将有问题要解决的居民聚集在一起说事。”黄静如说。每月集中说事的重点也有所区分,比如这个月请律师为大家提供法律咨询,下个月请人民调解员集中调解矛盾纠纷。
  黄静如认为,室外的议事亭更有利于群众畅所欲言,大家不会有在司法所调解庭里面的拘束感。“我们也会调整议事场所,一般定在议事亭里。如果遇上恶劣天气,会改在室内说事。”黄静如表示,今后他们和社区会不断改进工作机制,使得“百姓评理说事点”能更好解决群众需求。
  据介绍,截至2022年1月底,这个“百姓评理说事点”收集群众反馈的关于遗产继承、子女赡养、房屋漏水修缮、冬季消防安全等各类矛盾纠纷35件,通过调解解决33起,调解成功率达94.28%;接受法律咨询76起,咨询达成率100%。
  记者采访获悉,省司法厅2021年11月出台《安徽省“百姓评理说事点”建设指导意见》,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百姓评理说事点”建设。意见要求各地通过设立在遍布城乡的“百姓评理说事点”,在“唠家常”的过程中,把人民群众诉求等社情民意反映出来,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把法律政策宣讲出去,搭建人民群众说事、议事、调事的平台。
  此外,意见明确要把“百姓评理说事点”纳入公共法律服务建设体系,进一步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等资源,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建立调解员(信息员)、调委会、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基层法庭以及各相关部门相互衔接配合的联动工作机制,为群众提供及时、便捷的法律服务。孙洋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