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量子信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郭老1942年出生,今年已经80岁高龄,仍然奋斗在工作岗位上,为量子信息科学发展贡献力量。
四次申请973项目才成功1998年,国家实施973计划,支持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我认为量子信息是最合适的,它将来会有量子计算机、量子密码,我信心满满地递交了申请书,可是申请书递上去就没了下文。”因为那时候,大部分教授研究的都是经典信息,甚至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量子信息是“伪科学”。然而,面对量子信息这片蓝海,郭光灿认为,他决不能让自己和祖国错过这一机遇。
项目又失败了。他靠中科院一笔5万元的经费
度过了艰难的一年,并牵头在中国科大成立了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我的实验室只有机器,一台针式打印机,就这两个设备。我的研究生们都是轮流用这台386机器。”后来还有一个学生回忆说,当时他们都是排着队用设备的,谁到点了,即使没算项目,结果还是失败了。“只要有一点希望,我就会去做,尽管经历了三年都不成功。出差一个人,到宾馆一个人,做报告我一个人,一个人修改报告,那个时候确实感到比较孤独。”郭光灿一边领导他的实验小组完成论文,一边又到处去申请经费。虽四处碰壁,但他坚信自己一定会成
年,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实验室没有场地,学生们面临着没有办法做实验的窘境,这对于一个实验室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郭光灿仍不放弃,多方奔走,为实验室争取来了场地,保住了实验室。同年,郭
项目终于成功。这是国家首个在量子信息领域的973项目,他拿到了
团结力量发展量子信息
项目后,郭光灿作为首席科学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团队,更要考虑国家量子信息科学未来的发展。“这
项目,我不能把钱全部用来发展个人团队。”郭光灿说,中国要在世界上和强国竞争,光靠一个团队是肯定不行的,他必须团结国内所有的力量来壮大队伍,全方位地发展量子信息科学。
多年来,郭光灿带领着团队,在量子信息领域深耕细作,开拓创新,在量子保密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纠缠网络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国际一流水平的原始创新科研成果,同时也培养了一支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研发队伍。
近年来,量子计算在全世界发展迅猛,但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如果等国内量子计算的相关技术发展起来,再去考虑产业化,那为时已晚。”郭光灿说,“我就不相信,不靠国外,我们在自己的土壤上培养不出量子计算的人才。”
2017年,郭光灿与他的学生、中国科大郭国平教授联合创立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中国第一个致力于量子计算机全栈式开发、开创中国量子计算工程化先河的创业团队。近年来,该公司研发出国内首个工程化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源”、首款国产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司南”,并与晶合科技共建国内首个量子芯片联合实验室。
孜孜不倦为国家培养人才
几十年如一日,郭光灿在自己的实验室、在祖国大地上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如今的他,仍然坚持每天去实验室指导团队工作。因为他坚信,这种代代传承的科学精神将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量子科学人才坚定地走下去。
“我这一辈子做好了一件事,培养了一批人,我也兑现了对学校、对国家的承诺,承担了我这一代的责任,履行了历史担当,此生无憾。”郭光灿这样评价自己。他还有一个愿望,就是量子计算机能走出实验室,开始工程化建设,最终走向产业化,被所有的国人用上。
郭光灿认为,要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这个过程非常漫长。“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我希望本源的量子工程师们可以坚持做下去,我们作为科学家也会给予最大的支持。”郭光灿表示。
“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代又一代的量子行业的年轻人为量子信息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他们来说,我是一棵大树。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大树底下不长草’,我不干涉他们,必须放手让他们去冲,去闯。还有一句话叫‘大树底下好乘凉’,我希望我是那棵可以乘凉的大树,当他们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来找我,我是他们的大树。”郭光灿说。
张梦怡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