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无证无照”的个人和组织仍在线上违法违规开展学科集中培训,记者2月28日从教育部校外培训监管司获悉,教育部将治理隐形变异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各地共发现查处隐形变异违规培训问题2200多项,今年寒假共查处以“一对一”等方式违规开展培训行为1042人次。
教育部校外培训监管司相关负责人指出,“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各地大力推进校外培训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一些地方出现了培训机构由“地上”转入“地下”,改头换面,以“高端家政”“众筹私教”“游学研学”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的隐形变异问题,严重干扰政策执行,影响着治理效果。
去年9月,教育部专门印发了通知,明确了7种隐形变异学科类校外培训情形,并指导各地统筹运用好挂牌督学、社区网格员、随机抽查等方式,明确合规要求,建立辨别机制,把准变异形态,落实属地管理,坚持露头就打,强化监管执法。
同时,教育部也建立了日常巡查制度,在巡查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至网络公司、网络平台等,形成问题线索动态库。约谈平台企业,压实平台主体责任,督促平台通过发布专门公告、升级审核机制等方式,主动清理下架违规培训内容及广告。
据了解,教育部校外培训监管司下一步将健全隐形变异培训检查常态化机制,用好举报电话和举报邮箱,充分发挥教育责任督学作用,扩大社会监督员、网格监督员队伍,丰富问题线索来源渠道,推动形成治理和监督合力,不断增强治理的精度和效果。
□相关新闻教育部将修订中小学竞赛管理办法
2月28日,记者从教育部校外培训监管司获悉,教育部正在会同相关部门对《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和完善,旨在彻底斩断竞赛与培训机构的利益链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教育部校外培训监管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竞赛活动是造成中小学生校外培训负担过重的重要因素之一。《管理办法》公布以来,教育部已连续3年公布通过审核的竞赛清单,取消了学前教育阶段各类竞赛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竞赛,竞赛数量大幅消减,学科类竞赛得到严控,竞赛的素质导向更加明显,竞赛横生的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基本斩断了竞赛与培训挂钩的利益链,缓解了竞赛带来的培训热,有效减轻了因竞赛带来的学生过重校外培训负担、家长经济和精力负担。
该负责人同时表示,当前竞赛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借机开展培训、收费或变相收费、评奖过程不够规范、清单外竞赛违法违规举办等问题。因此,此次《管理办法》的修订和完善,以坚持减轻学生和家长过重负担为原则,将进一步调整竞赛评审流程、细化竞赛组织要求、加大违规查处力度,更加注重竞赛的育人导向,促进竞赛活动更加规范有序开展,彻底斩断竞赛与培训机构的利益链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延伸阅读校外培训的严重违法行为指哪些?
2月28日,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相关负责人指出,教育部正在制订《校外培训监管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对校外培训行业中的“严重违法行为”作出界定。
今年2月,教育部、中央编办、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教育行政执法深入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建立完善严重违法惩罚性赔偿和巨额罚款制度、终身禁入机制,让严重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校外培训是良心的行业,不能变成逐利的产业。“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对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依规严惩重罚,形成警示震慑。
记者注意到,此前市场监管部门对培训机构的罚款大多在几十万,且主要集中在虚假宣传方面。《意见》中的“严重违法”行为指的是哪些行为?“巨额罚款”能达到多少数额?对此,上述负责人解释称,严重违法行为原则上指全国性、跨区域,有重大影响、巨大危害的案件。据悉,教育部正在制订《校外培训监管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对此作出明确界定。“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可对举办者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巨额罚款的额度要根据其非法收入来具体确定。”
□数说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超九成
截至目前,原12.4万个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9728个,压减率为92.14%,原263个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34个,压减率为87.07%;预收费监管基本实现全覆盖,监管总额超过130亿元;所有省份均已出台政府指导价标准,收费较出台之前平均下降4成以上;25家上市公司均已完成清理整治,不再从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
52家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恶意涨价被严处
截至2月15日,各地共排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18.48万个次,发现恶意涨价机构52个,相关违规问题已经整改,对相关机构进行了严肃处理,培训费恶意涨价部分已全部退还家长。据介绍,相关部门将坚持非学科类培训的公益属性,区分非学科类培训与学科类培训的异同,准确把握特点,建立规范制度,明确标准要求,增强非学科类培训治理实效。综合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