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黄山:守住文化魂诗意徽州入梦来
  作为千年徽州文化发源地和承载地,即使是现在,黄山市不到一万平方公里的山水间,还有不可移动文物8000多处,为安徽第一多。徽州文化地面遗存主要有古桥、古塔、古祠、古道、古村、古街、古城以及古民居建筑等,文化资源密度大、品位高、分布广,其中国保有49处,位列全国地级市前十,省保117处,列全省第一。
  实施“百村千幢”保护古民居
  近年来,黄山市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平台,通过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徽州古建筑保护、博物馆集群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等一批重大工程,把文化资源优势保护利用好。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从黄山市文旅局得知,该市颁布实施获得地方立法权后的首部地方性法规《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接连出台《歙县徽州古城保护条例》《齐云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先后印发《黄山市古民居保护暂行办法》等十五个规范性文件,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市政府编制了“十三五”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规划,各地在修编县(区)、村镇建设等规划过程中,就古城、古街、古村落等的保护做出明确安排,并制定专项保护利用规划,科学推进实施。构建了市、县、乡镇、村多级包保网络,让文物保护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落实到人。
  近年,黄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全面铺开,投资60亿元,完成101个古村落的规划编制,实施101个古村落和1325幢古民居的保护利用工作,认租、认领、认购古民居467幢,打造了新型业态19类964处。对空间形态类4类(古城、古镇、古村、古街)116处,建筑单体类12类(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书院、古戏台、古码头、古塔、古桥、古亭、古井、古道、古碑)3348个古建筑进行全面保护利用,累计完成投资51.46亿元。其中,徽州区呈坎以列入国家文物维修保护样板工程为契机积极创建南方片古民居保护标准,全面完成歙县棠樾村全国消防提升示范应用项目、黟县宏村消防安防示范工程、黟县西递、南屏消防示范工程建设,探索古村落保护消防安防项目规范。2020年,黄山市入选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
  创新形式在利用中保护古建筑
  黄山市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投入古建筑保护利用;对上争取古建筑保护利用资金6.7亿元,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保护利用,江南林交所与黟县徽黄旅游公司共同成立徽州古建筑保护开发基金,总规模1亿元,首期2000万元。近年,先后出现政府主导国企经营的“西递模式”,财政扶持民企经营的“呈坎模式”,国企开发村企合作的“唐模模式”,省外独资村级协助的“祖源模式”,民企收购异地保护的“秀里模式”,多方集资整体提升的“木梨模式”,实现以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金的良好“杠杆”效应。
  在全省创新开展古民居产权规范流转试点及认租、认领、认购工作,通过集中收储古民居、对上申请报批、按规拍挂出让、规划公示实施程序,目前已规范流转古民居38幢,认租、认领、认购古民居467幢,打造文化旅游等各类业态近千处。
  组建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为核心的院士工作站和安徽省徽派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施“徽派古建筑聚落保护利用和传承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开展徽州传统建筑聚落的适应性改造和品质提升等4方面研究示范,加快构建徽州古村落、古建筑分级分类体系,制定专业技术导则,制作西递、徽州府衙等多维动态展示系统,为保护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徽州古民居建筑要在利用中保护,黄山市主推“徽州民宿”品牌,培育民宿客栈2000多家,成为乡村旅游新热点。把赛事线路与徽州古村落、自然风光等串联起来,推广徽州“慢生活”,将古村落、古道等有机融入探险线,打造特色越野赛事。积极推进古村落、古建筑等向特色小镇发展和提升,推动休闲产业发展。如宏村艺术小镇打造艺术写生基地、摄影影视创作基地、现代艺术交流基地和高端休闲度假基地;西递遗产小镇搭建高端遗产建筑创作、展示和交流平台。目前,徽文化产业园已招商签约包括徽州四雕等传统技艺类企业在内的企业31家,投产22家。文物建筑群西递、宏村、呈坎等相继获批国家5A级景区,仅宏村2019年接待人数达275.9万人。
  黄山市文旅局负责人称,该市将古民居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结合,做好单体古建筑周边环境整治,也抓好古村落、古街区保护利用过程中的整体生态修复,提升村容村貌和居住环境。积极推进民居租赁、流转等,使原本老旧破损、群众又无力修复的古民居成为增收的“香饽饽”,一批博物馆馆藏文物、非遗技艺活化成文创产品,在历年旅游商品大赛中均斩获“金奖”。杜绝古建筑修好后“铁将军把门”做法,通过参观游览点、民间非遗项目展演场所、老年协会活动中心、村民议事场所、村级农家书屋、好人乡贤馆等方式加以利用,做到了保护利用两促进。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吴永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