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
发布日期:
从药剂师到地方文化学者夏冬波做客徽派分享跨界人生
拿药不能拿错,遣词造句亦如此
  从药剂师转身为地方文化学者的夏冬波,是安徽省唯一一位具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的学者,还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普项目)评审专家。3月3日下午,夏冬波现身由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冠名的大皖徽派栏目,分享了自己的跨界文化之旅。
  几度转身只为文学梦
  徽派:夏老师从药剂专业跨界到文化领域,背后有什么样的契机和动力?
  夏冬波:我心智的启蒙得益于1981年我在安庆卫校图书馆看到杨振宁先生的一篇文章“年轻人怎样学科学”。有一段特别打动我,他说,博览群书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你可能倾全力于某个狭窄的领域,因为想要什么都懂必然是浪费时间。但你也可能持另外一种看法,即想扩大知识面,对科学进展有广泛的兴趣。我认为后者一般来说更易成功。我学历不高,那狭窄领域的前沿科学就和我无关了,我一个中专生能做什么呢?那我就走边缘科学吧。我有一个文学梦,实现这个文学梦,就得大量阅读,几十年坚持学习。
  徽派:那时候应该也有所谓少年的迷茫,但是有明灯和梦想帮您启航。
  夏冬波:我们学自然科学,向文学梦启航还是很艰辛的。毕业以后分配工作到庐江县医院药剂岗位,我到处找文学书、历史书看,加强学习和创作、投稿。走文学路,这个路还是艰辛的。我用了10年时间,终于在2001年,在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书《药物与书画装裱》。第二年,我就加入了中国科普作协,当然,那时候我已经发表了大量的医药科普文章。
  徽派:专业和文学有融合了。
  夏冬波:立志向最重要,当然还要多读书。我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医药科技和科普,研究中草药与书画装裱,是关于中草药对中华文化传播的贡献方面,是研究李时珍和历代中华医药典籍的,是科学应用于艺术的内容。但我的梦想是文学,于是我又开始了由研究李时珍向研究地方文化名人的转变。这个转变也源于家乡丰厚的文化土壤。我要做调研,地方史文献和家谱是重点,我看了庐江不止一百个家族的家谱。因为有自然科学的底子,我走的路是选择非虚构的文学创作。
  徽派:热衷文学梦,这个梦给你带来了什么?
  夏冬波:价值吧。凭着对家乡文化的热爱,我在2007年转任到文化岗位。在那个平台上,面对家乡丰厚的文化遗产,你要去挖掘整理,发现它,用作品呈现出来。这些还不够,还要把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起来。凭着三部非虚构人物传记,2013年申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次成功。我从1983年开始向《人民文学》杂志社投稿到现在,历时30年实现了文学梦。
  积累与储备带来洞见
  徽派:有梦想的人很多,勤奋坚定的后面最大的支持力量是什么?
  夏冬波:我去实现我设定的目标的时候,除了文学,我还有其它想法,比如我要把字写好,那就是要学书法。追求真善美,我感觉书法很重要,很多学问和中国传统文化接不上轨都与书法有关。比如100年前的书信手札,不练书法你就不能识读,这是一个极大的缺憾。我从1986年加入书画函授大学学习书法,到2016年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整整30年。
  徽派:还是不够?
  夏冬波:是的,还是不够。作为文人不能说看到很多问题没有声音,当你知识储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有观点了。我开始大量发表评论文章,又用三年时间,于2019年加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这两年,我要把诗词创作进行整理发表。去年6月,我又加入了中华诗词学会。我们汉民族是诗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是诗的国度。所以这些转身的过程,是必须的选择。知识储备够了,你会发现一些新的可以做学问的点。
  徽派:其实这条路并没有这么好走。你是什么心态面对挫折和困难?
  夏冬波:的确是不容易的事情,你要有执着的目标往前走。图书馆是重要的知识基地,你要去看;大量的调研你要去做;文章不写半句空。我原来是医疗岗位的,2007年成为文化干部。当然,为了在文化岗位工作,我也舍弃不少。我要集中精力做我的事情,那就是用文化研究指导文化实践,用文化知识保护文化遗产并使之传承发展。
  在有金矿的地方挖矿
  徽派:你的学问之路基本靠自学。现在国家也鼓励年轻人要学习“学习的能力”,你有什么样的经验可以分享?
  夏冬波: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很重要,读书早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这个是要从小养成,内在的东西是最主要的。你要追求更高目标是要学习的,不学习是空的。网络时代,左手读书,右手读屏。这是时代的幸运,也是时代的烦恼。就我个体而言,我还是喜欢传统的纸媒阅读,看一些精美艺术品,哪怕是印刷品,喜欢精美的赏读。
  徽派:终身学习是态度和习惯了。夏老师提到,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这块,这和你几次转身,偏向地方文化历史研究有关吗?
  夏冬波:这也是一个选择。你学术成功的话,必须在有金矿的地方挖矿。我可以说,我的整个摊子铺得比较大,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主要是以地方史为基础的文化研究和文艺创作,50岁以后我才刚刚明白。我的学术上建立了“三座大山”——第一是邓石如研究,第二是淮军文化研究,第三是吴昌硕研究。
  徽派:学术路这一块也是非常有经验的,有什么经验可分享?
  夏冬波:还是文学风尚的选择,文艺流派的问题。我的底子是科学技术,是重实学的,在这个基础上阐发我的文学艺术。桐城派对我有重要的影响,义理、考据、辞章,三位一体,要学会明理做人,认知道义;要重视考据;还要重视辞章。辞章华美一点,我还没能做到满意,但我非常重视考据,什么都要有来历。拿药不能拿错,遣词造句也是如此。
  徽派:药剂师的严谨态度,对待看起来很感性的文学梦,勤奋刻苦,金子都会被您发现的。
  夏冬波:谢谢鼓励,一点陋见,也很渺小。也谢谢大皖徽派栏目组给我这样的一个机会,徽派对安徽文化传播作用很大,特撰嵌名联一副以赠:徽风皖韵常流转,派脉根源贵贯通。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蒋楠楠/文薛重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