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在谈及稳定就业时表示:
政府要给“骑手”们系上“安全带”

  (上接A03版)
  【谈稳定就业】政府要给“骑手”们系上“安全带”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当前,我们看到了一些企业预期不稳,部分行业岗位缩减,还有的企业出现了裁员。另外一方面,新的需要就业的人口又在不断增加。请问总理,今年我们将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实现稳就业的目标?
  李克强:就业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有就业才有收入,生活有奔头,也为社会创造财富。我记得去年到企业调研时,有企业负责人跟我说,到了8月份,许多职工向他预支工资,为什么?9月份孩子要交学费。春节前我到西北农村调研,一位农民就告诉我,他一个孩子上大学,一年得花费一万多块钱,还有一个上高中,一年得8000多块钱,靠种几亩地是不行的,必须有打工的收入。我真是为我们的人民群众感动。他们在努力打拼,打工、就业不仅关系当前家庭生计,也在为下一代争取更好的未来。
  今年我们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财政货币政策要围绕实现就业目标来展开,所以我们强调就业优先也是宏观政策,其他政策要配套,为实现就业目标努力。我们现在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必须有1100万人以上,最好有1300万人以上。我总觉得,只要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就能够实现有些人说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有一个实例,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的时候,我们没有定经济增长指标,但是我们定了一个明确的指标,就是新增城镇就业要900万人以上,结果实现了1100万人以上的新增城镇就业,经济不仅实现了正增长,而且增速达到2.2%,在主要经济体中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
  今年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达到约1600万人,是多年来最高。高校毕业生1076万,是历年最高。还有近3亿农民工要有打工的机会,还要保障退役军人就业。还有一些企业生生死死,有些人要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是在增长的,要有新的就业平台。对于新增需就业人员,我们要给他们以培训等多方面支持举措,用市场化的方法来解决就业问题。比如这些年我们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动能。我们相信普通人有上上智,把他们的特长、聪明才智发挥出来,那就业的大舞台会绚丽多彩。
  这里还不得不提到灵活就业,因为这方面有2亿多人,形式多样、覆盖面广。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种就业形式会比较长期地存在。他们风里来、雨里去,确实很辛苦,很多地方在给他们提供暖心服务。针对他们的劳动权益、社会保障等问题,政府要逐步完善政策,也就是说要给这些“骑手”们系上“安全带”,让灵活就业等新就业形态既解燃眉之急,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谈营商环境】惠企利民的措施会继续推进下去
  新华社记者:这些年,我国的营商环境虽然有所改善,市场主体大幅增长,企业办事也方便了许多,但各种干扰仍然不少。请问在当前情况下,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方面还会做哪些努力?
  李克强:近10年,国务院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全国性的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会议。我也注意到,今年一开年,许多地方都围绕改善营商环境的主题来开会。可以说,“放管服”改革是为市场主体改良生长的土壤,减税降费是为他们施肥浇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要推动更多的市场主体生根发芽。只要我们把人民的创造力发挥出来,把市场主体的活力激发出来,大家可以想象经济的生动局面。但政府必须进行刀刃向内的改革,不能让政府部门围绕着自己的权力在转,而要通过改革,让市场主体层出不穷、生机勃勃。
  触动利益是比触动灵魂要难的。但政贵有恒,这些年我们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有1000多项行政许可被下放或取消,非行政许可退出历史舞台。过去办企业拿执照要几十天的时间,多的要上百天,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平均4天,最少的地方1天。现在大约九成的政务服务是网上办、掌上办、异地办、不见面办。实际上这是在打破利益的藩篱、突破了传统思维。惠企利民的措施我们会继续推进下去。
  这些年通过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我国市场主体已经达到1.5亿户,比10年前净增了约1亿户,主要是民营市场主体,其中个体工商户达到1亿户。可不要小看个体工商户,他们一头连着众多人的生计,一头连着大众的消费。我在政协参加讨论时,那些企业家就说,如果没有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打通“微细血管”,大中企业甚至国企央企都动不起来。
  大家到经济发展好的地方看一看,那里都是改革力度大、营商环境好、市场主体多,所以经济蓬蓬勃勃。当然,我多次强调,“放”“管”是并行的,“放”不是放责,“管”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放”也不是放任,对那些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行为要坚决打击,尤其是对一些涉及人民生命健康和群众利益的,像食品药品、安全生产、金融等领域,要加强监管,违规违法的必须受到惩处。现在新业态新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发展,我们要不断完善监管规定和方式,使市场主体真正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竞争和发展。
  【谈中美关系】中美合作对两国、对世界都有益
  彭博社记者:50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的访问开启了美国对华接触的时代,去年拜登政府宣布这一时代已经结束,美中两国现在正进入激烈竞争的时期。您是否同意这一评价?禁止在华销售美国的半导体以及禁止中国企业在美上市这样的情形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常见呢?
  李克强:50年前,中美两国打破坚冰,开启了关系正常化航程。半个世纪过去了,两国关系虽然时有磕磕碰碰,但一直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还是希望,双方按照两国元首去年年底视频会晤达成的共识,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以理性和建设性的方式妥善管控分歧,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还是要多对话、多沟通。既然双方互相打开了大门,就不应再关上,更不能“脱钩”。
  中美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处理好彼此的关系,事关两国人民的福祉。当前不少全球性的挑战都需要中美两国开展合作、共同应对。应该说,中美合作对两国、对世界都有益。
  当然,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发展阶段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分歧也是难免的。但我们认为,合作应当是主流,因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依赖于合作。即使我们在经贸领域有市场竞争,那也应该是良性、公平的竞争。去年,两国贸易额超过75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近三成。这说明什么?中美合作领域是广阔的,是有巨大潜力的。如果美国放宽对中国的出口限制,双边贸易额还会更大,两国和两国人民都会从中受益。中方愿同美方一道择宽处行,谋长久利。
  【谈改善民生】今年要把身份证电子化
  人民日报社记者: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但还是有不少人仍然感觉到生活不易,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对基本民生带来了较大影响。请问总理,今年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会有什么考虑和举措?
  李克强:这些年,我国居民的收入和GDP增长是基本同步的。但是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城乡差距是明显的,公共服务要均等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年年初,有关方面给我递了反映民生十盼的材料,我看多数都是基本民生,而且多数来自农民群众。所以政府要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目的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当然,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我国现在财政总收入已经有20万亿元了,但并不宽裕。连续10年了,我们尽力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不低于GDP的4%,这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主要是面向义务教育、面向农村,因为我们农村的户籍人口现在还有7.6亿,还要进一步加大向农村和边远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我们已经建立了面向14亿多人的、可以说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保网,但水平还不高,所以这方面今年财政补助标准人均又增加了30元。我们建立了大病医保的制度,拿基本医保去购买商业大病保险的经办服务,这样使得一些病种在有些地方能报销到30万元到50万元,高的地方还有不封顶的。总体上城乡居民看病的报销比例能够达到70%,随着国力的增加还会逐步提高。特别是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对因病返贫、因大病致贫的要予以特殊的支持帮助。
  基本民生和日常生活息息相联,现在我们跨省流动的人口超过1个亿,他们异地就业、养老、就学,办有些事往往要来回跑,“跨省通办”已经成了新刚需。我们今年要实施一项新政策,就是把人们常用的身份证电子化,也就是说你办有关事项,拿着手机一扫码就可以了。当然,我们也要为那些不用智能手机的人特别是老年人提供便利,还要保障公民的信息安全和隐私。
  保障基本民生既要用力量力,更要用心,要坚持实事求是,让事实说话,要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民生问题联系着民情、民意甚至民心,政府的职责就是要顺应民心,给人民排忧解难,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这是人民政府必须扛在肩上的。最近,有的地方发生了严重侵害妇女权益的事件,我们不仅为受害者痛心,也对此事十分气愤。对漠视群众权益的,要坚决追责问责,对那些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要严厉打击、严惩不贷。保民安和惠民生是不可分割的,各级政府一定要把尽力惠民生、尽力保民安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