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十元的“陪聊盲盒”,到上千元的定制“虚拟恋人”,近年来,虚拟陪伴服务已成为年轻人在网络上寻求心灵慰藉、吐露心声的新兴手段。但记者调查发现,虚拟陪伴背后存在收费套路、内容暧昧、未成年人参与等诸多问题。专家认为,陪伴经济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也要谨防“甜蜜”背后的陷阱。
虚拟陪伴上线年轻人找到新“树洞”
哄睡、整蛊、求安慰……现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在电商平台购买陪聊服务,“尝鲜”虚拟陪伴,向“陪聊师”倾诉交流、吐露心声。
记者在多个电商平台发现,搜索“小哥哥小姐姐”“树洞”等词汇时,能找到不少与付费陪聊相关的店铺,服务主要涉及普通聊天、哄睡、叫起床、督促学业、辅导论文、考研交流、整蛊等,按照聊天时长及陪聊人员的级别收取费用。
在一家陪聊店铺的评论区,记者看到有人在考研失败后寻求鼓励和安慰,有人在失恋后寻求悲伤情绪的出口,还有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希望得到他人的建议。
不少消费者在评论区给出评价:“憋着一肚子话,说给朋友怕被吐槽,只能和陌生人倾诉。”“很多在现实中没法和亲人朋友说的话,在这里得到了很有帮助的答案。”……
看似“真情”背后却暗藏陷阱
记者选取了一家提供陪聊服务的店铺,客服告诉记者,店铺中的“小哥哥”“小姐姐”有随机盲盒、金牌、镇店、男女神、首席、锦鲤等不同级别,最高级别的一小时收费150元,一天收费666元。
记者下单了一款“小哥哥随机盲盒”陪聊服务,下单后“小哥哥”添加了记者微信,聊天以文字和语音形式进行,收费为30元一次,聊天中记者可以自选话题。看似“真情”的陪聊,却在记者亲测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个个套路。
聊天中,“小哥哥”不断用“希望听听声音、连麦聊天更省时间”为由,劝说记者将语音文字聊天升级为价格更贵的连麦聊天,并不断用“时间快到了,好不容易遇到聊得来的人,好想继续聊”等“甜蜜话术”催促记者续费。当记者以微信红包形式转账给“小哥哥”续费后,淘宝买家却表示钱需要直接付款给平台,并表示对记者已续费毫不知情。
除续费套路外,记者发现商家对陪聊内容少有监管。“下单者会要求我叫他们‘宝贝儿’‘亲爱的’,但其实我内心对这些称呼已麻木了。”一名陪聊师告诉记者,“这一行很混乱,一些陪聊师会聊‘有颜色’的话题。”
记者在某些交易平台上也发现,一些陪聊店铺文案语言暧昧,如“想聊什么都可以”“感觉很寂寞,哥哥们需要再来”,并配以穿着暴露的美女图片,许多卖家直接表示“可以聊‘有颜色’的话题”。
陪聊双方人员的年龄也没有明确的限制。有从业者坦言,不少陪聊师都是学生,有些还是未成年人。记者询问一家店铺客服,是否设定顾客年龄下限,客服表示:“对您的年龄没有要求。”
此外,在互联网平台上还有不少招聘陪聊、陪玩人员的广告,宣称“简单聊聊天,陪着玩玩游戏,就能赚钱啦”“找兼职,空闲时间陪聊天,不仅赚钱还能收获甜甜的恋爱”。
一商家告诉记者,店内陪聊师都经过面试,但其店铺中的“小哥哥”却向记者透露,“从网上随便下载一张‘猛男’照片就可以应付面试,还有人专门购买变声器,所谓的面试很容易通过。”
专家提醒,因为陪伴服务具有隐蔽性、私密性等特点,提供的服务内容相对抽象,提供服务的途径主要是社交软件,因此买家要有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不要主动购买涉黄产品,如果对方主动提供,买家也应及时举报。在陪聊等过程中如发现聊天变味,提供裸聊等色情服务甚至引导套路贷等,应及时报警。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