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戴健
作为地方史学工作者,尽管物理学犹如“天边”,但我一直在关注、追寻,盖因两位安徽人杨振宁和邓稼先,他们的家世,他们的成名,他们爱国的基因,他们奋斗的历程。
1971年,作为已经誉满天下、功成名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成为归国访问的华裔科学家第一人。从那以后的50年来,他不遗余力地为促进中美文化学术交流往返穿行,曾长期担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直到接受协助清华大学创建高等研究中心的邀请,“必然答应”,终于安家“归根居”,直到恢复身份,成为中国公民。
杨振宁说他虽然在美国住了多年,可是血管里所流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根兮所在,刻骨铭心!他1922年10月1日(农历八月十一)生于合肥城内四古巷东侧杨家第五进,“诗书继世,忠厚传家”的春联,年年岁岁,张贴大宅门。6岁的他给留学归来的父亲杨武之背的是启蒙读物《龙文鞭影》,父亲则教他《中国男儿》和《鸡兔同笼》,传统文化蒂固根深。在抗战最艰苦的年代,杨振宁在昆明郊外高声诵读《吊古战场》文,于艰难竭蹶中念完本科和研究生,再赴美攻读,终卓有建树,学有所成。他被学术界公认为拥有13项诺贝尔级别的成就,是20世纪乃至21世纪全球屈指可数的物理学大师之一。
30年前,我应约为《世界华人精英传略》美国卷撰写《杨振宁传》,于是不揣浅陋,努力笔耕。拿到样书后发现其中另一人物的传记提到1957年获诺贝尔奖时“杨振宁已入美国籍”,显然有错。杨振宁是持中国护照出席颁奖仪式的,应予纠正,于是补写《杨振宁缘何入美籍》,谓其入美籍是1964年的事,因为他“所钟爱的科研事业,每每因他不是美籍而多受掣肘”,不得已作出了入美籍的决定。文章首发于《澳门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转载,其他报刊再转载,“出口转内销”,成另类考证文。我最先找到杨振宁1937年冬随庐州中学(今合肥一中)迁往三河重续弦歌时的居住地“南街417号”,《新安晚报》头版头条刊登。2001年金秋杨振宁重回合肥前夕,我指导三河镇将其旧居紧急修缮布置,他到访后我又在现场接待,并解答他当年为何未走“一人巷”之因,帮他找到深夜失火的斑痕。第二天《人民日报》上,我和杨振宁“同框”,显然是沾光合影。随后北京《人物》杂志刊发拙稿《杨振宁回故乡》,细节纷呈。杨振宁八十寿辰,我在《学术界》发万字论文《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增加了自信心——杨振宁的学问人生》。以《在母亲身边的日子》为题,我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演播室和主持人对谈杨振宁。我曾做过统计,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杨振宁信手拈来脱口而出的中华诗文典故竟有200条之多,恰到好处,语义精深。
50年前杨振宁首回中国希望会见的人员名单中,列在第一位的就是邓稼先,这也促使邓稼先的“学习班”生涯提前“告罄”。“杨大头”和“邓老憨”早先在清华园同乡、玩伴、学友的兄弟情谊,延续到海外,切磋知识,共渡梁津。这“同途”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成为暂时的“殊途”——邓稼先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9天后返国,后来成为“两弹一星”功勋,为中国争得荣耀;杨振宁未能同归,却斩获诺贝尔奖,同样为中国人争得荣耀。
在北京阜成门航天大院和酒泉、西昌、西安航天现场和测控中心,在安徽怀宁白麟畈邓家的铁砚山房(今属安庆市宜秀区),抚今追昔,我感慨万分!当初邓稼先肩负为国家放一个“大炮仗”的使命,离妻别子隐姓埋名到大漠戈壁中承担艰苦卓绝的秘密使命,夫人许鹿希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从著名书法篆刻家邓石如,到著名美学家邓以蛰,再到邓稼先,这“一门三杰”,有“龙山风水”的滋润,更有八皖风华的传承。我在主持建设布展安徽名人馆时,集中专家的意见,把邓石如、邓以蛰、邓稼先分别展陈。须知,安徽名人灿若星汉,名人馆列展95组108人,邓家有其三,为馆内仅见,青史留名。我在主持合肥市地名专家咨询委员会时,会同专家,将邓稼先路和延乔路同时审定,让英名长存。
列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杨振宁《邓稼先》一文中,谓“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中国领导人选了邓稼先来主持中国原子弹的设计是非常有远见的事情。”1999年共和国50周年大庆之际,邓稼先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播出,第一个就是杨振宁,颁奖词恰如其分: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这同样适用于邓稼先,既深奥,又纯真。同途,有时含有殊途;殊途,何尝不也是同途——都感动中国,都感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