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体制内单位应带头向学历通胀说不
  日前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国家分数线公布,绝大多数专业的分数线大幅度上涨,不少专业上涨了10分以上。
  考研分数线的上涨并不出乎意料。不是因为这次考试题目简单,或者这次参加考试的学生水平普遍提高了,而是因为考试人数的大幅增加。根据教育部此前公布的数据,2022年硕士研究生考试的报考人数为457万,比2021年的377万大幅增加20%以上。而从招生单位公布的拟招生人数来看,研究生招生总人数增长幅度要低得多。这就必然导致招生分数线上涨。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去考研究生?真有那么多学生希望从事研究工作吗?恐怕并不尽然。
  学历通胀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本科学历在很多用人单位眼中已经“不够用”了。同样水平的两个人,一个是研究生学历,一个是本科毕业,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会本能地选择那个研究生学历的。但是,很多工作岗位,其实并不需要研究生学历就完全可以胜任。用人单位选择研究生学历的员工,可能付出更高的人力成本。毕竟,研究生学历的员工,其对薪酬的要求,肯定要大过本科生。一些民营企业可以根据岗位而非学历来定工资,但许多包括国企在内的很多体制内单位,工资水平是与学历挂钩的,政策规定研究生学历要比本科学历的员工工资要高一些。尽管本科毕业生可能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塑性,招聘本科毕业生来培养,长期来看对单位的好处可能更大。
  从个人的角度,考研究生其实不一定是划算的。虽然考上研究生可以推迟几年就业,也能在几年后就业时更有竞争力,但是,能考上研究生的还是只有少部分人。有些人为了考研,选择一段时间不工作,脱产复习,这样的机会成本就更高。如果是不脱产,边工作边复习考研,那很可能难以兼顾。更重要的是,研究生毕业后找工作的压力未必就比现在小。
  要减少“学历通胀”,需要就业市场作出引导。尤其是体制内的单位,在招聘时,应根据实际岗位需要设置学历要求,不设置实际工作中并不需要的高门槛,在实际录用时,也不仅仅因为某个候选人的学历更高而录取。如果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有同等的竞争力,甚至可能竞争力更高(毕竟,只需要本科生的工作要比需要研究生的工作基数多很多),那大家就不必抢着去考研究生了。
  学历通胀,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研究生大幅扩招,很多人多读了几年书,拿到了更高的学历。但实际上,市场上并没有足够的为高学历人员量身定做的工作岗位,这就导致很多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也只能去参与相对“低端”的工作,和本科生甚至非大学生抢饭碗。比如此前有一些地方的环卫部门招聘,就吸引了不少研究生报考。又如现在研究生送快递的绝对数字也不小,但送快递显然不太需要研究生学历。
  从这个意义上说,受教育程度也未见得是越高越好,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其边际效用可能是递减的。同时,不能带来收入提升的受教育水平提高,也可能意味着社会财富的无谓浪费。
  据《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