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打造“丰云农场”开拓“双丰稻路”
  2021年,36岁的汪洋从长丰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外宣办)科长的岗位,主动请缨前往造甲乡双丰社区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投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一年多来,他根据双丰社区发展稻虾米产业的特点,牵头打造了“丰云农场”现代农业园,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壮大的“双丰”成效,带领大家走出一条极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上线“丰云农场”项目
  双丰社区位于长丰县东南角,处于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区。一开始,长期在宣传部门工作的汪洋感觉不太适应,“虽然县级机关也是基层单位,但与村级的行政工作还是完全不同的。”
  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汪洋全力以赴,抓紧走访调研,学习材料,尽快掌握双丰的情况。渐渐地,汪洋对双丰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对乡村的工作也越来越熟悉。在看到双丰以稻谷种植为主业的现状后,一个通过上线“丰云农场”项目、促进乡村振兴的念头,也油然而生。
  汪洋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双丰社区依靠水利、环境和土地优势,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但是存在稻米的销售不畅和价格过低等问题。通过和村两委的讨论研究,决定学习江浙一带的先进经验,上线云农场,促进销售,提升附加值,增加村集体收入。
  汇报乡镇党委同意后,汪洋向县里选派单位争取了45万元的资金。回村后,他开始带人规划园区范围,架设无线摄像头,上线微信云农场小程序,利用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让市民直接从小程序对农场田亩进行认领、选择稻种,利用摄像头实时查看,对水稻从种植到收割、加工全过程监督,并提供送货上门服务让市民买得省心,吃得放心。
  居民和集体钱包都鼓了
  经过一年的努力,截至目前,“丰云农场”线上认领已达60余亩,订单收入超10万元,提升了村集体收入。同时,在农场周边,还规划建设稻米文化馆、网红打卡地,进一步丰富线下业态。“下一步,我们将争取上级农业主管单位的项目支持,进一步推进土地田亩的高标准化,将丰云农场打造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切实提升村集体收入,让老百姓受益。”
  “丰云农场”的现代农业订单模式,让稻虾米卖上好价,群众种田无忧,也进一步激发了发展稻虾米产业的热情。双丰社区的臻香丝苗和南粳46等优质水稻品种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15亩增加到了2021年底的1500亩,社区居民人均年收入从2016年的3500多元增加到了2021年12000多元。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16年的5万元增加至2021年的211万余元。
  54岁的脱贫户陶庆文以前种植的水稻以普通的品种为主,年收入较低。自从社区兴建稻米加工厂,陶庆文入股社区集体合作社后,种植的稻子再也不愁卖,他不仅发展了10亩稻虾共养,农闲季节还去稻米加工厂打零工,“一个月仅打工就有3500元左右,加上水稻的收入,一年能有五万多元,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酝酿“红色研学游”
  除了“丰云农场”,汪洋为了解决水稻种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还牵头成立了双丰社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驻村工作队通过前期调研,发现双丰社区以农业种植为主,急需各类农业专家指导种植生产,于是就通过联系县科技局、县农业农村局等,引入各级农业专家,建立了双丰社区科技工作站,并通过了市科技局市级科技工作站验收。”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党建引领,开展好乡村网格治理工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展好社区集体经济,进一步打造双色双丰。”在打造完善稻米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方面,双丰社区计划立项育秧工厂,进一步购置完善各类农业机械,提高种植生产效率。“力争在选派期间,把‘丰云农场’打造成数字智慧农业乡村振兴示范园,继续提升老百姓收入。”
  此外,汪洋也希望做好“红色”文章,提升研学旅游。“我们会利用长丰县‘安徽农民运动策源地’纪念园暨烈士陵园建设项目成果,加大研学游引入力度,让游客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崔晓斋烈士的事迹。同时,双丰社区双南村民组背靠万亩双河水库,景色优美,我们也考虑按照县领导提出的淮风楚韵的建筑要求,设计改造成各类民宿后,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
  姚会珍新安晚报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