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会村遗址作为淮河流域及我省唯一一处“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基地,不仅有内涵丰富的遗迹,更拥有禹会诸侯等独一无二的人文历史。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近日从当地了解到,经过多年不断建设,蚌埠禹会村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初具规模,目前进入陈列布展阶段,将逐步对外开放。
禹会村遗址发现于1985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禹会村遗址进行勘察和钻探,发现这是一处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关键时期的关键遗址”。之后,在该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一处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祭祀台基,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并发现大型棚屋建筑基址、灰坑、红烧土层、燎祭痕迹等多种遗迹。
根据遗址分布特点和采集的标本分析,禹会村遗址是淮河流域龙山文化时期一处规模较大的聚落遗址。经测定,遗址距今约4100年左右,与传说中的大禹时代基本相符。这处沉睡了4000余年的遗址逐渐被揭开神秘的面纱,给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大禹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资料。文献记载的“禹会诸侯于涂山”的历史事件自此有了考古材料的证明。
2017年,蚌埠禹会村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得国家文物局正式立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保护遗址本体免遭破坏的前提下,为今后的考古发掘、揭示城址布局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蚌埠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今年4月15日下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走进基本建成的禹会村遗址公园,沿着一条小道往北行走几十米,一个大型“祭祀台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只见一个巨大的台基正中央,由南向北一字排列着35个“圆坑”,35个圆坑表明有35个旗杆。据蚌埠禹会村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主任王海军介绍,祭祀台基和祭祀坑是按照原址进行复原建设的,“这是禹会村遗址公园的中心景区,在这里我们将通过现代声光技术再现当年大禹会诸侯的场景。”
王海军告诉记者,该遗址公园内建有一座专题性博物馆,总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届时将在这里展示禹会村遗址考古发掘出的部分文物,让游客“穿越时空”,更直观地感受禹会村古人生活场景。
未来,该遗址公园将以禹会村遗址博物馆、考古科研中心、龙山文化遗存保护修缮展示工程、双墩文化遗存保护修缮展示工程及大汶口文化遗存保护修缮展示工程为核心,以公共考古体验园、花海、附属娱乐设施及特色消费商圈等为外延,利用禹会村和前郢村民居建筑,进行建筑和院落改造更新,融入禹会村遗址的文化元素和符号,让人们在此感受文化魅力、汲取精神力量。王雨欣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李勇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