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说说阿惠
  □合肥段儒东
  安徽文艺出版社继2018年出版阿惠的《千寻》之后,今年又推出她的新作《橡树湾》。短短两三年间,连续两部长篇小说相继问世,这对于专业作家或许不算什么,而对于一位名不见经传、自称“乡野女子”的业余作者来说,就不能不让人有些刮目相看了。
  借此机会,我想说说阿惠。
  记得是2000年,池州市文联召开代表大会,作为《清明》杂志时任主编,我应邀赴会。一天晚上,我的一位家住池州的省文联同事前来宾馆造访,同行的还有一位年轻女士。同事向我介绍,女士名叫董慧珍,是当地某乡镇的一位公务员,喜欢文学,并带来几篇习作,想请段公看看。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阿惠。她言语不多,显得有些腼腆。
  他们离开之后,我便坐下来读阿惠作品,有短篇小说,也有散文。我当时的阅读感觉是,散文题材较为一般,小说构思略嫌稚嫩。倒是她的作品语言给我印象深刻,叙事流畅,用词准确且活泼,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灵气。不难看出,作者有着丰富的阅读积累和较为厚实的文学功底。凭借几十年的文学编辑生涯,直觉告诉我,眼前这位作者潜力非凡,只要继续努力,定然会有所成就。
  次日,召开了文学研讨会。会上,我在发言中对当地作者的创作一一作了评介,最后说道:“你们池州还有一位颇具潜力的作者,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她有可能成为你们队伍中的一匹黑马!”与会者都很惊讶,因为,这之前他们谁也没听说过董慧珍,而董慧珍也不认识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位。
  这之后,当地创作机构开始对董慧珍给予更多关注,有活动也不忘邀请她参加,自此她才算是迈出深闺,慢慢融入当地文学队伍,成为其中活跃的一员。此后不久,便有以阿惠为笔名的中篇小说在《清明》《安徽文学》上发表,如《天堂之约》《我的父亲》等。2014年安徽省南北小说对抗赛,阿惠的《简单生活》还荣获奖励。渐渐地,她开始对自己的文学创作有了信心。
  阿惠为人低调淡泊,金钱、地位、荣誉等等世俗追求,在她心目中是一片空白。她唯一钟情的是文学。
  阿惠出生于农村,自幼酷爱读书。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与精神文明都异常匮乏,农村能上学读书之人都很少,哪里有什么闲书可读?阿惠说他们村子里只有一户人家据说是藏有些书的,可却与他们家不和,乃父严令子女不许与那家人有任何往来。可是,为了能够读到那些传说中的藏书,阿惠还是忍不住违抗父命,偷偷与那家的小女儿私相交好,以便能够借阅。有一年国庆节,还在读小学的她央告母亲带她进城。母亲意外答应了,母女二人起早步行数十里进了城。别的小孩进城或许只是因为好奇,为了玩耍;阿惠则不然,而是直奔新华书店,宝贝似地买了本小说书。阿惠迈出校门步入社会之际,曾经一度很迷茫,情绪消沉,甚至绝望。那段时间,她整天埋头读书,是文学拯救了她,帮她度过了那段人生至暗时刻。从此,文学成了她最好的伴侣和知音。有一年清明节,阿惠独自一人跑到怀宁,寻找到诗人海子墓,跪在墓前痛哭一场。阿惠并不写诗,与其说她祭奠的是诗人,不如说她祭奠的是文学,是肯为文学付出生命的士人。
  阿惠对文学怀有宗教般的虔诚,这并非所有人能做到的。我想,这或许就是她孜孜不倦的创作动力。
  从事文学创作,仅凭激情显然是不够的,特别是小说创作,需要有相当的生活经历和积累,还需要有开阔的视野。闭门造车,难成大器。阿惠阅历单纯,这也是我替她担忧之处。有一次,我曾明确对她说,你也许更适合写散文,写小说,生活积累恐怕不足。这话她可能听进去了。有好几年,每逢节假日,她总是独自背着行囊,走南闯北。青藏高原,西部边陲,东南海疆,都曾留有她的足迹。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她在默默地充实自己。长篇小说《千寻》里,有关男主人公在大西北的艳遇情节,当地的风情写得有声有色,黄土高坡的氛围跃然纸上,我猜想就是得益于她的远征。
  当然,生活体验不能仅靠旅行采风,它更多的是植根于切身经历和深刻记忆。阿惠出身普通农家,环境闭塞,民风淳朴,贫穷和单纯造就了她一颗善良的心。有这样一个小故事:阿惠客居异地多年,故乡闲置的屋子便成了飞鸟们谈情说爱娶妻生子的乐园。有一年,她回老家,烧饭的时候,偶然发现抽油烟机的烟囱里有飞鸟出入。其时正是春天,万物孕育的季节,鸟儿们也不例外,正在烟囱里孵育它们的下一代。阿惠不忍心驱散这些小精灵,甚至怕抽烟机轰鸣的声音惊到小鸟,愣是连抽油烟机都不敢开,直到小鸟长成,能独立飞翔……
  俗话说,文如其人。阿惠的善良,自然也会在作品中流露。《千寻》就是一部充满温情的小说。作品写一对夫妻遭遇车祸丧生,三个年幼儿女陷入绝境,多亏邻里乡亲帮扶,三兄妹才得以渡过难关,长大成人。故事中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读来令人唏嘘。“一方有难,八方相助”的淳朴民风,给冷漠的商品社会吹来一股清流,温暖了无数人的心。作品中那些富有同情心的乡亲的真实形象,民情风俗细致入微的描写,无疑得益于阿惠的生长环境,以及对她童年记忆的挖掘。
  《橡树湾》讲述的是楚姓一家几代人的悲欢离合及坎坷命运。原本安宁祥和的橡树湾,由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变得支离破碎。面对凶恶敌人,楚家兄弟及众乡亲,以各自不同方式与敌人顽强拼搏,结果大都惨死在鬼子的屠刀之下,但他们并未就此屈服。此作意义在于,它告诫人们,没有国,哪有家。中华民族之所以瓜瓞绵绵,薪火不息,就是因为有着植根于千千万万老百姓血脉中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这是任何势力都斩不断摧不垮的。面对当今世界,复杂多变,险象环生,《橡树湾》的及时问世,无疑具有其独特意义。
  除此之外,就艺术品位而言,我觉得《橡树湾》较之《千寻》有了明显的提升。结构上,作品采用顺叙,倒叙,插叙,时空交错,环境变换,如同一部宏大的交响乐,繁而不乱,张弛有度,脉络清晰,浑然一体。故事情节抑扬顿挫,扑朔迷离,悬念频生,引人入胜。活跃在作品中的数十个人物,性格各异,个个逼真,其善其恶,其喜其悲,其福其祸,不读完全书,难以分解。作品的语言,洋溢着古典文学的韵味,给人以阅读快感及审美享受。
  所有这些,我觉得《橡树湾》不仅是阿惠小说创作的一次嬗变,更是一次升华,她愈来愈成熟了!
  祝贺阿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