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事,无小事。从“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实践,到“改作风办实事优环境”的全力落实,一年间,合肥市包河区从“心”出发,瞄准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用情用力办实事,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得以解决。城湖共生的包河大地,群众纵情分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高品质幸福生活。
把群众所想放在首位
春光明媚,在当涂路和万岗路交口的珠光南苑(东区)门口的休闲广场上,郑奶奶和几位老邻居边晒太阳边聊天,孙子在旁边跑来跑去。顺着修葺一新的广场进入小区,干净的楼道、整洁的绿化带、新添置的停车场让整个小区增色不少。“小区改造一新,我们的心情都比原来好了!”郑奶奶高兴地说道。
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化,卫生状况差,再加上停车难、安防措施不足等问题,老百姓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改造是很多居民的心声。前不久,包括珠光南苑(东区)、包河苑A、C、E区、桐楠华苑在内,包河区共有5个住宅小区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并通过工程验收,惠及3135户居民。今年,该区还将持续改造25个老旧小区,13766户居民受益。
从去年“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包河区注重把察民情访民意放在第一步,围绕就业难、办证难、就医难、停车难、上楼难等问题,通过项目征集、走访调研等形式,确定包括交通堵点综合治理、中小学幼儿园建设改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培育、智慧平安小区建设等35个重点项目清单,涉及交通、教育、文化、城市建设与管理等公共服务领域内多个议题。截至今年1月,由各部门各单位领办的重点事项3376件,受益群众达411万人次。
如何让残疾人住得更舒适?“微改造”增添了无障碍设施,让特殊群体居家生活更方便。如何破解“孩子放学后去哪儿”的棘手之难?“三点半”课后服务探索新的路径。如何让高校毕业生“稳就业”?省内首家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中心运营……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为民办实事,包河永远在路上。
把最好的服务送到企业
“因为疫情,我们很多在外地的项目都受到影响。好在相关部门及时为我们提供了担保业务,缓解了资金压力。”说起近期的经历,安徽仓擎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治很是感激。
和众多新近落户包河的科创企业一样,安徽仓擎对包河周到的服务印象深刻。
在包河,“包·办好”“金牌店小二”创响品牌,上千项业务实现多部门联办、“网上办”和“掌上办”。作为“合肥数字经济产业创新试验区”创新成果的“包河经济大脑”,将政策推送、政策申报、融资对接、政府决策等涉及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多样业务紧密衔接,辖区企业共享“政务数据资源+”红利。
今年春节后,为贯彻落实全省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大会精神,包河区积极探索推动集成套餐式服务,打造更多联办事项,推出195个“一件事一次办”服务,基本涵盖了文体娱乐、餐饮住宿、批发零售等多个方面。
疫情之下,稳住市场主体才能稳住就业、稳住经济。今年以来,包河区财政已拨付各类助企纾困资金3.38亿元。一季度,包河区共新增市场主体12414户,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8.28%。截至今年3月底,全区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19800户,同比增长14.83%,实有总量居四城区之首。
解难题敢啃“硬骨头”
城湖共生的包河,既爱巢湖的烟波浩渺,又被每年滋生的蓝藻困扰。但去年,巢湖的变化看得见,闻得到。家住万年埠街道揽湖苑小区的居民邹德银感受十分明显:“以前我家连窗户都不敢开,现在我经常带孩子到巢湖边感受大自然了。”
作为包河区“重量级”为民办实事项目,2021年,该区坚持早部署、早启动、早打捞,调动一切资源力量,全面向蓝藻宣战,切实让巢湖北岸居民“看得到变化、闻得到变化、比较到变化”。
聚焦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做好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除了治藻,去年,包河区还对纷飞的杨絮发起“总攻”,治理成效引得市民纷纷“点赞”。
一片片荒地蝶变为崭新的城市生活空间,一套套安置房迎来新主人……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包河倾力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的品质城区。去年,包河区启动实施征迁安置五年攻坚行动,全年完成征迁108万平方米,安置群众近2万人,创历年之最。
“十四五”期间,包河将集中精力,加快安置房建设交付周期,提升建设标准,计划在2025年底前,建成交付63个安置房项目,总面积约1435万平方米,可安置18.07万人。
包河区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点难点作为工作中的落脚点,不断突破,用“啃硬骨头”的精神解决多年来困扰群众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努力把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急难愁盼”连着民心,解决好了,群众就能感受到枝叶关情的浓浓暖意,凝聚起强大的民意。
基层治理创新显成效
“请您戴好口罩,配合测量体温,请扫安康码和行程码,谢谢!”在包河区多个小区门口,都能看到身着红马甲的防疫志愿者,这其中不乏下沉党员干部的身影。
近期国内新冠疫情复杂多变,防控形势严峻。为增强基层战“疫”力量,包河区委组织部、区直机关工委迅速向各区直机关发出动员令,730余名机关党员干部闻令而动,下沉基层一线,配合街镇、社区开展值班值守、外来人口登记、重点场所巡查、核酸检测等疫情防控工作。
一个个奔走在防疫一线的身影,逐渐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凝聚成强大力量,成为包河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缩影。
面对期待,包河区万年埠街道创响“一米阳光”党建服务品牌,建立“阳光书记见面会”工作机制,招商吸纳优质资源参与“两级中心”建设,以群众、企业、城市管理、社会治理需求为导向梳理清单,提供靶向服务,共享资源。
去年4月,包河区上线了全市首个“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征集小程序“共治包河”,将社区议事大厅转移到线上,让群众手机扫一扫即可表达诉求,街镇、社区精准制定服务举措,并在议事平台发布议题,发动居民广泛参与在线协商社区公共事务,参与社会治理。截至目前,用户注册量达6万余人,受理案件1.2万余件。
科技赋能,平台有力,服务高效,包河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让群众更有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郝梦瑶包育晓新安晚报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吴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