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跨越发展,离不开皖北地区的全面振兴。近年来,皖北各市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催生原创科研成果涌现,促进战新产业蓬勃发展,并通过科技制度改革为人才优化创新环境,进而汇聚创新力量,全面推动皖北振兴。
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成立
2月12日,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成立暨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成立大会在蚌埠举行,开启玻璃新材料创新发展新征程。
据介绍,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是“十四五”首批、安徽首个、行业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汇聚了约80家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和生产企业,形成了玻璃新材料的全产业链和创新链覆盖。中心成立后,将围绕信息显示玻璃、新能源玻璃、节能环保玻璃、特种玻璃等方向,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测试验证、中试孵化及行业公共服务等创新能力建设,助推我国玻璃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理事长彭寿表示,未来将立足“国之大者”,攻克更多“卡脖子”技术,打造玻璃新材料原始创新“策源地”。同时,立足国家战略,聚焦成果转化,打造玻璃新材料产业集群。
近年来,蚌埠市打造了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入围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城市名单。除了玻璃新材料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组建,芯动联科智能传感器也获批省重大新型产业工程。为增加科技成果供给,蚌埠还与中国科大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实施一批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聚焦硅基、生物基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政企合力推进关键技术攻关。
龙头企业纷纷入驻“中国云都”
战新产业的兴起,是皖北创新发展的成果之一,而宿州成为“中国云都”的成长之路,则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近年来,宿州市敏锐把握“互联网+”发展大势,瞄准“大数据”“云计算”等IT行业的前沿课题,决定建设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将云计算作为首位产业大力推进,每年安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云计算产业发展。目前,园区注册落户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制造相关企业一千多家。2020年,基地实现全口径产值约265亿元,先后引进华为、腾讯等数十家龙头企业齐聚宿州,真正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裂变。
如今,宿州市高新区已经逐步探索出了“率先发展基础云、同步建设平台云、全面开发应用云”的产业生态圈发展模式。其中,“平台云”引进华为、腾讯、阿里、世纪互联、浪潮、奇安信等数十家龙头企业,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云服务;“应用云”集聚了国科新材、赛诚渲染等数百家应用型企业,形成了大数据处理、动漫渲染等十余个特色板块,在区域内形成产业生态闭环。
而随着阿里巴巴犀牛数字智造、腾讯未来城市、华为数据中心、网易创新中心等互联网头部项目先后落户,“云都宿州”的城市名片越来越响亮。而宿州也先后荣获“全国量子通信节点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等称号,获批全省唯一的云计算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方面,宿州高新区也集聚了一批优质制造企业,为京东方、华为、小米、海康威视等大型企业配套,产业链完整、配套齐全,初步形成了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闭环。
汇聚知名高校和院士团队力量
创新的核心是人才,要让创新力量汇聚皖北,必须吸引更多人才为皖北助力。
为了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2018年12月,阜阳市政府、复旦大学及上海复旦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三方携手,共同成立阜阳复旦电子信息联合创新研究中心。同年12月,园区启动了阜阳复旦创新科技园建设。园区利用上海湾谷科技园、阜阳复旦科技园等载体,采用上海、阜阳“双基地”模式运行,其中,“阜阳基地”位于阜阳复旦科技园,负责科研成果在园区落地转化与产业化运营。截至目前,科技园累计签约项目34个,其中已入驻运营项目20个,园内创新创业的种子正快速成长,科技发展的动能正逐步增强。
除了联合国内知名学府,阜阳还向院士伸出热情的双手。
安徽澳德矿山机械设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生产各种型号矿山配件、汽车零部件以及军工产品,产品覆盖全国。为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公司聘请宋振骐院士担任院士工作站站长及公司技术顾问。在宋振骐院士指导下,充分发挥院士团队在矿山机械设备研发、安全设备及采矿安全等领域的研发优势和人才优势,联合攻克技术应用核心难点,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及自主创新能力。
给各类创新主体营造良好环境
要让皖北振兴插上创新的翅膀,还需要给各类创新主体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为此,皖北各市也致力于审核科技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其中,蚌埠在全省率先开展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贷款,并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天使投资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等。而在淮北,近年来该市科技局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开展技术难题征集、研发问题诊断、科技项目凝练等举措。目前,淮北已经制定出台《淮北市进一步加大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实施方案》《淮北市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方案》,推进关键技术攻坚和战新产业发展。
淮南市则提出,利用3到5年的时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建50个科技创新团队。该项目主要支持以新型煤化工、现代装备业、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光电新能源、现代医药、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领域中的企业及高校院所,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