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医生预约挂号,专家精准把脉,患者最终受益
安徽首个临床科研门诊开诊

  群众遇到健康问题可以预约医生就诊,医生遇到临床科研问题怎么办?5月14日,安徽首个临床科研门诊在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开诊。与一般专家门诊不同的是,临床科研门诊的服务对象不是普通患者,而是从事临床科研的医务人员。专家为医务人员“开方”,可促进科研成果指导临床实践,从而造福病患。
  开诊专家坐诊为医务人员开“药方”
  “乳腺癌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同样的疾病,同样的手术,效果有时会存在差异。为解决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寻找最佳的诊疗策略,我们设计了相关的临床研究。有了大致的思路,但具体如何实施还存在很多困惑……”14日上午,第一位前来“就诊”的是中国科大附一院普外科主任医师马小鹏。
  据了解,马小鹏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患者新辅助治疗前后免疫细胞及代谢组学相关指标的变化对比,分析不同免疫和代谢水平患者对新辅助治疗的应答情况,从而为患者提供最佳辅助治疗方案。得知医院要开设临床科研门诊,马小鹏迫不及待地“预约挂号”。
  当天首次“坐诊”的专家是中国科大附一院临床肿瘤学主任医师潘跃银教授、中国科大临床医学院方法学专家包巍教授,他们边听边记,不时和马小鹏进行交流。记者注意到,他们分别从该项研究的科学性、合理性、创新性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议。同时,也对研究实施的具体方法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紧接着,血液内科护士黄璐也带来了自己的“科研病历”。她表示,在临床科研过程中,她发现样本的数据非常庞杂,数据管理与分析一直困扰着她。
  一上午,两位专家为来自医院普外科、泌尿外科等学科的4位医护人员和2位研究生,就临床科研中的堵点与难点问题精准把脉,开出“药方”。
  计划优化流程逐步实现常态化开诊
  在临床科研门诊看过专家之后,马小鹏表示,两位专家对他的临床研究设计提出了改进意见,让他受益匪浅。他希望未来的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让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更加优化。
  “专家意见是让我重新梳理数据,从临床营养的角度看肾移植受者的营养状况,这样更有临床指导意义。”黄璐也表示,听了两位专家的建议后,对这个一直困扰她的问题找到了新的探索路径和方法。
  “很多临床医护人员想做研究,但是不知道从哪些方面着手,有时候目标明确了,但思路和方法却不清晰。”潘跃银教授表示,通过“问诊”能够精准找到问题症结所在,从而“对症下药”。
  据中国科大附一院科研处处长尹大龙介绍,目前临床科研门诊采取预约制,“通知在4月份发出后,反响很好,医院很多临床医护人员积极参与。”专家根据提前收到的问诊需求,围绕临床研究方案设计、研究实施、统计方法学及数据管理与分析等,提供“一对一”个性化的临床科研支持与辅导。
  尹大龙表示,医院会根据第一次门诊“医患”双方的反馈情况,持续优化门诊流程和面诊形式,逐步实现临床科研门诊的常态化开展。
  目标科研指导临床治疗让患者受益
  “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不是凭空而来的。从临床问题出发,通过临床科研可以直接指导临床实践,从而更好地服务患者,促进医学事业进步。”谈及开设临床科研门诊的初衷,尹大龙指出,和医生做手术、下医嘱一样,临床科学研究也少不了专业的方法和路径。医院在开展科研管理工作中发现,虽然不少医务人员都参加过临床科研的方法学培训,但在实际应用层面,从课题设计、数据分析到文章撰写等各个方面仍需要个性化的支持、指导和帮助。
  “如何找到一种切实有效的方式帮助医务人员开展临床研究,提高临床研究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广大病患服务?我们就想到了开设临床科研门诊。”尹大龙表示,这也是医院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打造研究型医院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中国科大附一院将建设成为“一流的研究型医院”纳入医院发展目标,注重医护人员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及高水平科研平台的搭建,制定相关措施鼓励广大医务人员积极开展临床研究,更好服务临床、造福病患。
  记者了解到,中国科大附一院临床科研门诊现阶段主要面向院内医务人员,待未来条件成熟将会从国内知名医院和高校邀请更多专家为临床科研把脉,并考虑对外开诊。尹大龙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发挥临床科研的引领作用,在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转化之间构建更多的双向通道,助力医务人员成长,最终让患者受益。”许梦姗陈尹方萍方雯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叶晓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