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
发布日期:
娃娃诗人
  □合肥王张应
  忽发现,两岁多的孙女宝宝是个娃娃诗人。
  宝宝喜欢小白兔。几个月大的时候,奶奶教她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她竟摇头晃脑,“念”得像模像样;一岁多,爸爸给她买回会唱歌讲故事的电子玩具“火火兔”。它有两只高高竖起的大耳朵,圆圆的大脑袋,一双黑黑的亮眼珠,小肚子鼓鼓的,穿一身白色外衣。
  宝宝每天都离不开这个小伙伴,一会儿让它唱歌,一会儿让它讲故事,总要玩到火火兔筋疲力尽,经常求援:“我好饿,仿佛都看见星星了,快给我补充能量吧。”偶尔,宝宝想玩火火兔却找不到它,便大喊:“白又白,白又白。”我第一次听宝宝如此喊叫,不知啥意思。知女莫如母,女儿说啥母亲自然明白。妈妈放下手上活计,变戏法似地将火火兔递给宝宝。我这才明白,小家伙无师自通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借代,借“白又白”的外貌特征,指代火火兔,这可是诗人的惯用手法啊。
  有一回,小家伙穿上一件白色新衣。她很高兴,走到我身边,笑着说“白又白”。我弯下腰去,双手轻捏她两耳,学着她奶声奶气说:“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小家伙摇摆脑袋,努力让她两只耳朵脱离我双手,且用她的小手,反复点击自己的衣服说:“白又白,白又白。”我低头看过去,在她新衣上还真看到了小兔子的图案。“白又白,白又白。”小家伙继续喊叫,很兴奋的样子,好像见到了好朋友。我当即对她表示肯定,同时也逗她:“不错不错,那就是小白兔。你也一样啊,穿白色衣服,再把两只耳朵竖起来,你就是一只小白兔啦。”她似乎拒绝我逗乐,使劲摇晃脑袋,无声地告诉我,她不是。
  还有一回,我牵小家伙在小区里遛步。正走着,小家伙忽挣脱我的手,朝路边跑过去,连声说:“白又白,白又白。”我以为她看到了真的小兔子,毕竟有人把小兔子当宠物养。但我朝路边看过去,没有见到有人遛兔子啊,倒是在路边草坪上有个模样挺萌的动物,但它不是活物,是一尊雕像,也是圆圆的脑袋,大大的耳朵,鼓鼓的肚子,短短的腿脚。小家伙直奔雕像而去,我也跟过去,走近才看清是一尊小猪雕塑,通体红色。
  我对宝宝说,它可不是“白又白”。你看它两只耳朵耷拉没竖起来,还有一个长嘴巴,它颜色是红的,不是白色。小家伙不说话,好像也看出眼前的动物跟她印象中的“白又白”确实不一样。我又逗她一句:“它跟你一样,也是小猪宝宝。”小家伙是在猪年年底出生的,我们有时逗她,叫她“小猪宝宝”。
  活的小兔子,小家伙后来还真见到。那是在小区小广场上,一位妈妈带个三四岁的小女孩玩,手里拎一只小铁笼子,里面装着一只小兔子。那兔毛不是白色,是土黄色。宝宝见到后,立刻来了兴趣,远远地奔过去,盯着笼子看,还大胆伸手要摸它。这次,她没说“白又白”,像在思索,该叫它什么呢?我看出她心思,逗她说,这个不是“白又白”,叫它“黄又黄”吧。
  最令我意外的是,她竟在我用的一只玻璃杯上发现了“白又白”。那杯子我用过两年,都没发现哪儿有“白又白”。那天,我正端着杯子饮茶,宝宝在旁边突然惊叫起来:“白又白,白又白。”我把杯子放在桌子上转着看,也没发现目标。小家伙伸手一指说:“白又白。”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在杯子底座上方外壁上果有一图标。我并不确定画的是什么,像小人儿,也像小熊猫。既然她认定是“白又白”,我也就把它当成“白又白”。
  会用借代,小家伙并不满足,最近她又迷上通感。前些日子,小家伙抬手指客厅顶灯,要求关灯。那是在白天,灯可以不开。我以为小家伙有了节电意识,便试探她:“为何要关灯?”小家伙说:“灯开着,吵人。”我很吃一惊。灯光扰人,扰的是视觉,而非听觉。小家伙轻轻松松打通视觉与听觉,以听觉描述视觉。此后,小家伙一说要关灯,就说灯光“吵人”。
  早前听说,孩子天生是诗人,我半信半疑。如今,我信。这位两岁多的娃娃诗人,不时在我面前冒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