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木西
看季羡林先生回忆童年的文章,里面多次提到一个六七岁孩子离开生母,来到一个陌生环境,对于孩童时代的季先生是何等的残酷。以至于他的一生中,无数次在梦中哭醒,只因思念自己的母亲。
看到季先生的这些回忆,有类似经历的人才会感同身受,没有经历过的人可能会觉得矫情。毕竟,季先生是从乡下被接到城里的叔叔家,从一年吃不上几次白面馒头的生活,到经常能吃到肉的生活,物质条件直上几个台阶,或者可以说是跨跃两个世界吧。
然而,在季先生的文字里,并没有过多描述城里的美味留下的印象,反而是一个乡下节约的大娘舍予他吃的半个白面馒头,让他记忆深刻,字里行间都是嵌入了骨子里的浓浓深情,也是一生中温暖幸福的章节。
让他不能和解的是那种寄人篱下的敏感自卑,过早失去童真,学会察言观色。本该在母亲怀里撒欢的年纪,却只能看着婶娘偏心自己的女儿,这虽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对于一个几岁的孩子来说,是残忍的,也无法释怀。这种心魔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季先生书里写了很多人,唯独没有给多少笔墨予婶娘,他直言婶娘给予他的回忆大都不太美好,不写也罢。
季先生内心的伤痕,是与生母割裂的疼,是与亲戚生疏的黯然,是一个六七岁孩童对陌生环境的局促与不安,还有对母亲无限的思念,对母爱偏执的向往。
家族因为想要培养他这个唯一的男孩子,想要光耀门楣,没有人顾及到他幼小心灵的感受,活生生地把他从生母身边夺走,无形的伤口已血流成河,成了一生的伤疤,无法消除,无法从记忆里抹去。越是想要抹去,越是疼痛,一次次鲜血淋漓。也可以说季先生被那个时代剥夺了童年该享受的母爱。
一个人童年时,享受到完整的母爱,性格才能发育得更好。不能在陌生的环境里撒娇,便会变得内敛,做不到任性地畅所欲言,因为没有无条件的爱可以撑腰,心是虚的。也不相信自己的力量,会很茫然,没有安全感,过早成熟,在生活中处处显得不够自信。
季先生长长的一生里,梦中经常会重现在母亲怀里撒娇的情景,那是一生的痛和缺憾。
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可以拥有对抗生活中种种打击的力量,因为被爱过,会深信这个世界上有爱与被爱,也不会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
成年后的我们,回忆起童年,并不会因物质上的丰盛而幸福满满,反倒是精神上获得的陪伴、理解、关心、疼爱,更能铭记于心,乐活着我们的心灵。很多个瞬间,一定像电影片段似的,适时地播放,可以疗愈身心。
母亲温柔的双眸永远是我们心里最亮的星星,此生唯一的执念便是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