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新锋是寿县气象局气象观测站站长。参加工作以来,他基本上在省内出差,去省外的机会不多。2020年11月10日,凌新锋登上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奔赴南极参加第37次科考,历时18个月。“临行前和家中老人解释这次出差时,拿了地球仪解释半天,老人才大致明白。”昨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联系上凌新锋,听他讲述奔赴南极科考的经历。
出发
坐上科考船,首次领教西风带威力
2019年底,凌新锋看到了全国范围内海选气象科考人员的消息,这让33岁的他心潮澎湃起来。读大学期间,凌新锋喜欢篮球、田径运动,有过走遍天下的雄心。凌新锋和爱人商量后,同为气象工作者的爱人非常支持他。于是,经过多次体检、面试、心理测评、岗位培训,凌新锋终于进入名单,成为中山站越冬队队员。
自参加工作以来,凌新锋出差机会不多,基本上在省内。这次一下子从北半球抵达南极,时间跨度一年半,凌新锋激动不已。虽说支持丈夫工作,但爱人在签确认书时,还是有些犹豫。凌新锋告诉记者,这一次“出远门”,在向双方老人解释时,遇到不小的困难。直到搬出地球仪,凌新锋耐心讲解,老人才大致知道了他要去哪里,做什么。
2020年11月10日,凌新锋从上海搭乘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向南极中山站进发。
上船后,凌新锋脑子里满是新鲜感。可船刚离开上海,因为晕船,凌新锋吐得七荤八素。躺了三天,凌新锋才感觉身体渐渐适应了这种颠簸的节奏。然而,很快他们又遇上西风带引起的气旋和暴风。当时雪龙2号摇摆幅度左右各20度左右。凌新锋表示,以前“西风带”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气象名词,这次真正领教了西风带的威力。
科考
要适应南极,首先要适应刺骨的冷
2020年12月23日,雪龙2号抵达南极中山站。五天后,凌新锋和其他18名第37次科考队队员与老队员完成交接。当天,第36次科考队撤离,第37次科考队队员直接进入越冬状态。
刚到达南极时,凌新锋和其他队员一样,兴奋、激动,但当第36次科考队撤离,仅剩下他们19人时,中山站一下子空了起来。凌新锋说,那一刻,他开始有了触动,意识到这里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
在科考站,凌新锋主要负责大气成分监测、臭氧监测以及协助进行地面气象观测和海冰观测等工作。
要适应南极,首先要面对“冷”。有天晚上,需要出去的凌新锋看了一眼温度计,-18℃。对常年做气象观测的凌新锋来说,这不过是一个不常见的数字。可是凌新锋出去后,每个毛孔都立刻感受到了-18℃的严寒。不到10分钟,凌新锋回来了,因为感觉再厚的衣服也抵不住刺骨的寒冷。好在凌新锋适应能力强,过了一段时间,在-30℃的环境中,他也能坚持完成设备维护。
在南极,暴风雪天气司空见惯。在暴风雪天开展观测工作,行走是最难的。顺风时被吹着走,容易刹不住车,一步一滑;逆风时雪打在脸上生疼。凌新锋只得放低身段,减少身体暴露面,有时接近爬行状态。尽管气温很低,每次观测回来,他都是一身汗。
在极寒的气候条件下,仪器设备经常会发生故障,这就需要科考队员维修。天寒地冻,戴着厚手套操作,显得很笨拙。凌新锋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手暖一下,就伸出来干活,干一会儿再戴手套暖一下,如此循环。”同一个维修步骤,在国内几分钟就可以做完,在南极需要十几分钟甚至半小时。
让凌新锋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极夜期间发生一场暴风雪,导致一台设备故障。因设备故障点接近地面,需要跪着维修。凌新锋就跪在地上约一个小时才完成维修。设备正常运转的那一刻,凌新锋的脚已经失去知觉。
感悟
治好拖延症,不再惧怕困难和挫折
在南极过年是什么体验?2021年2月11日是除夕。当天,中山站19名男子汉动手包饺子过节。凌新锋说,因为网络带宽特别小,所以要把所有人的手机网络、WiFi全部断掉,这样才能通过网络看春晚。当天,他们会跟家人早早拜年,然后大家一起会餐吃年夜饭、看春晚。当电视画面出现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时,那一刻他们都好像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家乡。
从北半球来到南极,中间的时差也给凌新锋带来很多困惑。南极中山站跟北京有三个小时时差,凌新锋有时候不小心把北京时间的饭点看成南极的,迷迷糊糊起床洗漱吃早饭,结果去了食堂之后发现一个人都没有。他这才意识到,这里是远离祖国一万多公里的中山站。
凌新锋表示,南极是一片净土。这里只有蓝色的天和白色的冰雪,连颜色都是最简单明澈的。
谈及这次南极之行有什么收获,凌新锋笑称,南极之行治好了自己的“拖延症”和习惯依赖他人的毛病。以前遇到问题,他有着找别人帮忙或者放一放的想法,在南极却不行,一个萝卜一个坑,拖到最后还是自己的事,慢一天就会少一天的数据,必须克服困难,每日事每日毕。
凌新锋表示,这次南极的经历磨练了他的个性和意志。在以后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都可以对自己说:在南极都扛过来了,这些算什么呢?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赵明玉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