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豫剧大师、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豫剧马派艺术创始人马金凤5月29日上午在青岛市病逝,享年100周岁。30日,记者采访了打小就深受马金凤影响,与马金凤颇有渊源且一直尊崇马先生的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侯露,侯露表示,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一定有其原因,而当我们追忆大师的时候,也应该从戏曲的角度整理和保护大师留给我们的财富。
“花蛾子”的安徽情缘
“马金凤老师去世的消息传来的时候,真的非常震惊,感觉当中她永远不会离开我们,因为她的戏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我们大家的心里。”侯露表示,小时候就听父辈说过马金凤当年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不喊她的名字,喊她‘花蛾子’,‘花蛾子’就是她演的戏嘛,都跟‘花’字有关。”
戏曲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马金凤最著名的代表作“两花一挂”包括《花打朝》《花枪缘》(又名《对花枪》)和《穆桂英挂帅》。“有一段唱就是50分钟,从头到尾把一个人的一生全唱在里面,哎呀,那个唱功真是了不得啊。”侯露回忆早年在江淮大剧院看“两花一挂”,“唱到最后,观众一直鼓掌,唱完一句就有掌声,唱完一句就有掌声。她有那种力量,能够把老百姓心中想说的话融到她的角色当中,所以她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马金凤的戏曲人生跟安徽特别有缘,她在安徽界首唱出名,后来在蚌埠组织了中原剧团,一路往北演。我觉得她的创作表演艺术里面,也是融入了皖北妇女的形象。”在侯露看来,马金凤老师是个特别“灵”的人,“我们称之为大师的人,她就是会从生活里汲取一些东西,补充到她的表演当中去,特别是人物的情绪。”
“帅旦”的家国情怀
侯露感慨,马金凤之所以能被称为“帅旦”,因为她最出名的“两花一挂”都有浓重的家国情怀。“那种价值观,人生观,荣辱观,这些东西都在戏里面非常细腻地被表现出来,而且她的表演很生活化,《花打朝》里面表演的吃面条,把我乐的呀。”
“后来我们剧协的相关会议上又见过马金凤老师,大家一见就得跟她照相。我们一般那种场合,尽可能让她少说话,演员不怕唱,就怕说,说话是很伤嗓子的。”侯露表示自己坚持这些“操守”,很遗憾跟马金凤、梅葆玖这些先生没有合影,而把机会都给了戏迷粉丝,“大师们最光鲜的时候是在舞台上,在生活当中经常是相对沉默,但一说戏就特别健谈,整个人神采飞扬。”
在侯露看来,纪念包括马金凤先生在内的戏曲大师,最应该做的是认真研究他们的戏,从戏曲的角度整理和保护大师留给我们的财富。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蒋楠楠
大师生平
马金凤生于1922年,5岁学艺,7岁登台,12岁唱主角,代表作有豫剧《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等家喻户晓的作品,是豫剧“马派”艺术创始人,也是豫剧“五大名旦”最后离世的一位戏剧大师。她的声音坚实、柔韧,吐字清楚;唱腔丰富、多变,雅俗共赏;表演细腻、洒脱、生动,融合了青衣、武生、刀马旦等表演程式,确立了豫剧“帅旦”这个行当。著名戏剧家吴祖光曾盛赞马金凤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洛阳牡丹”,老舍先生也评价马金凤:“大众喜开颜,洛阳金凤来”。
提起马金凤,不少人脑海中都会响起豫剧《穆桂英挂帅》中耳熟能详的“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经典唱段。少年时代的马金凤面对国家的外忧内患,曾悲怆地说:“国家遭难,是因为咱们的军队不强大,咱们需要千万个穆桂英。”《穆桂英挂帅》也成为她首个代表剧目,体现着她的家国情怀。1980年,洛阳市豫剧一团到郑州参加豫剧流派会演,豫剧“马派”由此确立。2004年12月,马金凤获文化部授予的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