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
老人结婚纪念日签字捐眼角膜
其丈夫已于去年捐献遗体
  在结婚纪念日和爱人胡德龙生日那天,68岁的宣城人李凤珍在志愿捐献眼角膜登记表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完成了自己十多年的心愿。她的爱人胡德龙去年11月去世后已无偿捐献了遗体。
  5月30日,李凤珍老人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她十多年前就在新安晚报等报纸上看到了不少关于捐献器官、遗体的新闻,深受触动并有了捐献的想法。如今,她觉得“心里踏实多了”。
  特别的日子完成特别的心愿
  3月30日,农历二月二十八,宣城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江艳的办公室来了一位头发花白的客人,她叫李凤珍,今年68岁。李凤珍和江艳去年就已相识。2021年11月,李凤珍的爱人胡德龙临终前在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上签下了名字,去世后将遗体无偿捐赠给医学机构。胡德龙的名字也被刻在了宣城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上。
  农历二月二十八,对于李凤珍来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这一天是她已离世爱人的生日,也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来到宣城市红十字会,李凤珍有一个特别的心愿要完成。
  “她那天来找我的时候,手里拿着她剪的报纸,上面都是关于器官、遗体捐献的新闻,说她也要捐献。”江艳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结婚纪念日当天追随爱人的脚步,在志愿捐献眼角膜的登记表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李凤珍老人的故事让她和同事们都十分感动。
  十多年前就被捐献新闻感动
  5月30日,江艳和同事们一起到李凤珍家中看望她,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也一同前去采访。李凤珍老人居住在只有一个房间的一楼小院里,屋内十分整洁,墙上挂着夫妻俩40多年前拍摄的结婚照。聊天中,李凤珍说起已离世的爱人,总会看看这张照片。
  说起为什么想要捐献眼角膜,李凤珍拿出了曾经带到江艳办公室里的那一叠剪报,都是她剪下的关于捐献器官、遗体的新闻,大部分都是新安晚报的报道,其中最早的一篇是2008年新安晚报报道的《“捐遗”,专家释疑解惑》的新闻。李凤珍老人告诉记者,她和爱人都喜欢看新安晚报,十多年前就被报纸上一些捐献器官、遗体的新闻所感动。她还记得一位捐献者带动家中多人捐献的事迹,这些事迹让她在十多年前就萌生了捐献的想法。
  “老头子喜欢看报纸,被他影响我也喜欢看,现在眼睛不好也看不了了。”李凤珍老人对记者说,爱人去世后,她从家中清理的报纸就有好几百斤。
  签字后她感觉心里踏实了
  宣城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开始以为李凤珍老人是在爱人的影响下才想要捐献,但听到她的故事后才发现,原来她才是那个影响爱人的人。
  李凤珍老人说,捐献器官、遗体的想法酝酿多年后,2014年她在报纸上找到省内一家遗体、器官捐献机构的电话,联系之后表达了捐献的意愿,对方还寄来了相关材料。后来因为意外,那些材料被亲戚弄丢了,但捐献的心愿一直留在她心中。“材料是老头子帮我从邮局拿回来的,他也知道我有这个心愿,很支持我。”李凤珍说。
  2021年,李凤珍下定决心要完成这个心愿,她找到了宣城市红十字会。“当时老头子打电话给我,问我在干什么,我说我在红十字会,他知道我要签志愿书,说让我给他也带一份回去。”李凤珍老人说,当时她爱人的病情比较严重,拿回志愿捐献的登记表后两人没有立即签。“后来他可能知道自己要走了,让我拿来纸笔,要签字捐献遗体。”李凤珍告诉记者,胡德龙当时颤巍巍地写下了捐献遗体的意愿。2021年11月3日,胡德龙去世,他的遗体被捐献给了一家医学院。
  今年,临近结婚纪念日,李凤珍对爱人的思念愈发浓郁。这让她决定在这个特殊日子里,签下志愿捐献眼角膜登记表。“表一签,我感觉我心里踏实多了。”李凤珍老人朴实地说。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曹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