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老人正在被一种或多种慢性病缠身,他们除了遭受病痛折磨外,外出就医也面临着种种不便。在距离远、条件好的大医院和需求大、行动难的部分患病老人之间,社区医院成了化解供需矛盾的桥梁。
“老年人慢性病防治,社区该做哪些事?”5月31日下午,在合肥市政协组织的线上协商议事直播会上,多位医疗界专家、主任医师和社区工作人员围绕这一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合肥市政协常委、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童钟在直播伊始,向广大网友简要介绍了老龄化情况。他说,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8%,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合肥作为安徽的省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也超过了15%。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患各种慢性病的风险越来越高,这些疾病的防治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在社区医院就医感觉如何?有什么困难吗?”“您多久来买一次药?家离这远不远?”在录制的视频中,童钟前往社区医院进行考察,与几位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进行交流。
随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总监刘尚全博士对老年人患病率较高的慢性病情况进行介绍,他从疾病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四个方面,分析当前慢性病防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认为,对于部分患者来说,慢性病的防治并不是总要依靠“大医院”,像社区这样的“小医院”也完全有能力做好。“大病去大医院看,小病去社区医院看。通过分级诊疗,医疗资源可以得到最大化地利用,首诊在社区,将病人进行分流后,一方面可以使社区这一‘桥头堡’作用得到发挥,另一方面为老年人减轻就诊压力。”
社区医院能承载住压力吗?社区医院的治疗水平能不能得到保证?直播中,不断有网友抛出问题。逍遥津街道第二社区医院院长马文军做出了解答,并就社区医院的软硬件情况、老年人慢性病治疗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从目前来看,人们对社区医院的信任度正在逐渐升高,社区医院向身患慢性病的老人提供的针对性、个性化服务得到了一致好评,‘医院+家庭’、‘线上+线下’的诊疗组合拳,也足以应对大部分的就医需求。”
除了社区医院的治疗外,社区在老年人慢性病防治中还做了些什么?未来还会做些什么?逍遥津街道四牌楼社居委主任陈宗宝向网友答疑解惑:“社区目前老龄化程度较高,针对这一特点,专门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和两个志愿服务队,上门对老人进行探访,还通过两癌筛查、知识讲座、免费体检、签约家庭医生、电信智慧养老、建档立卡等多种方式方法,为老人健康保驾护航。”
协商议事直播中,现场气氛热烈,专家、政协委员、社区和社区医院代表积极发言,提出问题、建言献策。“当前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很多,社区有没有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邻居互助这种形式是否可行?”“社区医院的药物质量能不能保证?如果患者不放心怎么办?”这些问题,都在直播间得到了回应。
此外,刘尚全在直播间还提议,政府应该加大投入,通过优惠政策、加强宣传等方式加强居民定期体检的意识,“尽早发现慢性病的苗头,就可以有效降低后期发病率。”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龚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