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4版
发布日期:
一路升级,辛苦了!
——盘点电影中的“高考人生”
  □蒋楠楠
  安徽2022年高考已然落下帷幕,笔者想对所有考生们说一句:一路升级,辛苦了!影片映照现实,在此应景盘点几部有关高考的电影。
  那个1978年参加了高考的导演江海洋,一定是真的被触动了才会去拍《高考1977》,其实很多年,并没有什么正经关于高考的好电影,反复被提及的是日本电影《垫底辣妹》,因为除了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出来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说两句,换个科目基本也都闭口不谈了。《青春派》呢,也是一个方向,但理想不理想不好说。这是一个关口,但不是人生终点,风雨人生路,同样的《风雨哈佛路》,太容易看到的景色,未必不美好,但一脚一脚走出来的风景,就被加持了“意义”。提到《天才枪手》绝对不是鼓励作弊,这个一定要注意。
  《垫底辣妹》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未必是辣妹但够励志
  以前真不知道日本高考竞争这么激烈,想想也可以理解,这么点儿大的国家,有这么多的人口,不卷是不科学的。《垫底辣妹》改编自真人真事,工藤沙耶加的原型小林沙耶加通过一年的努力,考上高等学府庆应大学,成为红极一时的励志偶像。片名虽然很土,但是非常准确地表明了故事梗概尤其是故事走向——颜值少女的逆袭之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谎言,就是“你不行”三个字。
  爹不待见,好在还有个亲妈——她省吃俭用为女儿报了一个补习班。这个说来就吊诡了,辅导学校那个相貌平平的名叫坪田的老师,某种程度上才是影片的主角,因为他就是那种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弱势群体”的充满正能量的老师。他的补习班里有很多被学校放弃的差生。他不会说朽木不可雕也,他永远只会说璞玉未曾雕也,每个人都充满无限可能。在坪田的帮助下,工藤沙耶加的学习兴趣逐渐浓厚,更立下了考取庆应大学——私立第一学府的宏愿。这就是一个痴人说梦的童话般的故事,到目前,豆瓣有67万人给影片打出了8.3的高分。这里要补充一句,当你被这部简单到没什么可说的电影激励之后,请记住有村架纯这个名字,然后去看那部《花束般的恋爱》。
  《青春派》近距离的高考记忆
  有关人生最初的磨难
  并不是说没有,但大部分关于高考的电影,考试只是故事背景的一部分。毕竟说起来只是一场考试,但高考在中国的关注度,对很多导演来说可谓“史诗题材”。小切口是成功的关键,因为一个很小的切口,就会有一个系统的工程,高考绝对不是一个考生和试卷的问题,说实话,这个还真适合用电视剧去表达,因为家里有考生的,高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头两年也确实有过《小欢喜》和《少年派》,确实家有考生是起码联动着一家人的烟火连续剧。
  2013年刘杰导演的电影《青春派》,是涉及“高考”话题影片的翘楚,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版的《垫底小哥》,而且他奋起的原因是爱情。后来很多年,开始有这样的报道:学霸爱打游戏,考试的时候让家长代打。当年董子健青春逼人,高三拍毕业照当着全校师生的面,用泰戈尔的诗句向暗恋了三年的女生表白……失恋加高考失利,365天的高考备战阶段,很容易勾起每个人脑海深处的记忆:一切都很具象,演员不是很偶像,干干净净的一部关于高考奋斗和人生最初磨难的电影。从这个角度讲,《青春派》是妥帖的片名,也是偷懒的片名。只能说它是干净的高考电影,就像《头文字D》是干净的赛车电影。
  纪录片《高三》和《高考》
  留下社会现实记忆
  2005年,周浩导演的纪录片《高三》上映,相比《全城高考》这样的电影,纪录片的方式显然更有中立的存在价值。《高三》记录了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一个高三毕业班的真实生活。日复一日,各种学生以及学生的父母,镜头里的真实、直白,透过高三生活的记录,五味杂陈。这些年,经常会有导演以纪录片的方式记录不同年份的高考故事。
  史岩和贾丁导演的6集纪录片《高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社会横断面,记录个人故事、社会热点,从多个侧面走近并记录2014年高考,为我们留下这个时代意味深长的社会现实记忆。比如其中的“走出大山”和“留学大潮下”,架构还是颇有想法。
  风雨无阻的《风雨哈佛路》
  去哈佛只是一个新起点
  有时候看多了美国校园青春片,不是啦啦队长和橄榄球帅哥,就是不靠谱的迷幻青年和绯闻女孩们,像《歌舞青春》已经非常励志了,别以为美国同龄人都像威瑟斯彭一样,牵着小狗就去《律政俏佳人》了,你想想妮可·基德曼主演的《大小谎言》,美国西海岸的富人区,从幼儿园开始就已经卷起来了。所以醒醒吧,大部分时候在美国读书的大部分高中生,上一所好大学依然是一道坎。豆瓣23万网友给这部2003年的电影评出8.1的高分,《风雨哈佛路》,就是一部讲述女主人公出身贫寒,却用努力圆梦哈佛的励志影片。
  实际上女主的电影同名传记在中国也很有销路,并且在豆瓣读书有8.1的不错评分。相比于电影的表现,有网友感慨,女主一直在卖惨,而关于奋起直追的逆袭之路只占非常小的比例。起码书里的故事很美国,甚至有点个人英雄主义,以至于有人感叹,女主的逆袭是大部分的天赋和少部分的努力。电影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希望能和别人平起平坐,而不是低人一等。我希望能去哈佛,接受良好教育,读遍所有好书,于是,我情不自禁地想,我是不是该发挥自己的每一分潜力呢?我必须成功,别无选择。”其实笔者跟很多人一样好奇,女主现在过得怎么样?但是无论怎么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好像是非常容易获得认可的价值观。在这一点上,她境遇虽惨,但和《垫底辣妹》也算殊途同归。
  《高考1977》充满象征和隐喻
  一帮演技派鞭辟入里
  1977年,一帮东北“知青”和一个恢复高考的故事。这是个看起来很远又不是很远的故事,知识青年们将最好的年华献给了黑土地,却不知自己的明天将在何方。适逢腰里别着公章的农场负责人老迟正在酝酿修路计划,成分表现和推荐,爱情理解和选择——充满着理想的年轻人是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还是随波逐流接受命运的安排?客观地讲,这是个重大题材,从这个角度说,去做这样一件事就非常了不起,但是在表现手法上,也确实比较老派,缺少新意。
  这部片子多亏了几位演技派:王学兵演得特别好,诚恳有格局;雷佳音是个落地生根的小角色,拿捏的尺度,马后炮地说,也非常出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意象,包括最后拖拉机坏了,众人和每天一趟的蒸汽机车的平行交叉蒙太奇,真的都非常老套,但当你把这些代入到一个时代的拐点,想到那句“庄稼一耽误就是一年,这些孩子都耽误了多少年了”,然后老照片一张一张,故事里就躺着一种渐趋的融化、包容和清朗,给出的是更多的可能。这部片子值得一看的原因,是结尾的处理,是王学兵的选择。
  《天才枪手》堪称神作一部
  另一种考场如战场
  填涂答题卡的沙沙声,时钟秒针的嘀嗒声,额头上渗出的密密的一层汗珠;摩斯密码一样的串供,监考老师和考生的针锋相对,年轻人在岔路口的选择。好吧,枪手虽然不是个高尚的词汇,但把考试拍成惊心动魄的谍战片乃至惊悚片,恐怕也是没谁了。这部片子也有故事原型,泰国女演员的形象气质和整体表现,让这部电影成为神作。
  毫无疑问,这是片单里知名度最高的一部,一来是2017年出品年代比较近,二来电影的表现手法比较现代,节奏飞快,剪辑凶猛,故事性比较强,三来它其实也戳中了很多东西,比如公平和正义,甚至泰国的阶层对立。高级。想想华语电影里校园作弊的喜剧搞笑风,谁能想到天天“萨瓦迪卡”的泰国电影,能拍得这么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