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青春不觉书边过
  □合肥方怀银
  利用假日,居家理书。近些年杂七杂八购买的、读过的书,大多根据阅读时的时间堆放在一起,不成体系。虽然古人说书似青山常乱叠,但偶尔着急找一本,几乎要翻个底朝天。一直下决心,要大致归归类,整理个书目,盘盘家底。
  某平台有管理藏书功能,扫描书上的二维码,出现图书基本信息,即可存入自己的电子书房,很是方便。从书架上将书搬下,毛刷扫过,手机扫描。两次扫,一是扫灰尘,一是扫数字信息。看似简单,但有些书年代稍早,没有二维码,甚至ISBN号都不标准,抑或是内部出版物,就得拍封面,一项项录入书名、作者等信息。
  有时拿起某本书,翻翻扉页的购书记录,看看正文的批注划线,扫的机械劳动就暂停,思绪开始飘摇。譬如梁文道的《读者》,扉页上有其签名。看下方自己的记录,才想起在2010年新安读书月上,梁文道有场专题报告“解读《沉思录》”。朋友赠票,便去一观。散场后,随众人购书排队求签名。梁文道口才如电视上一般灿烂,但其签名实在不敢恭维。这以后我也很少购买签名版的书,仅保留对作者的文字喜爱。如此打岔,原计划一天能完成的活,硬是花了两个整天,中午还没休息。除却百余册《中国国家地理》《三联生活周刊》等杂志和一些内刊外,存入书房的书有1100多册。看着堆满地板的书,实在不敢想象家藏万卷,是何等场景。
  下架容易上架难。哪些书放在一起,谁和谁做邻居,按作者、出版社还是内容,颇费思量。上架后,又挪走,这格抽出几本,那格塞进去几册,无论形式还是关联性,都挺舒适,这格就算安家了。写合肥张家的《流动的斯文》、张充和的《四手联弹》、周有光的《语文闲谈》,与沈从文作品集放在一起,都是一家人嘛。《范用存牍》《阁楼人语》毗邻而居,虽然范公、沈公身前有些罅隙,但都是三联人、都爱书。他们的书放在一起读,有所启发,可观那代人的风雅。颠来倒去,终于众神归位。背着双手,逡巡一番,心里小小得意。上下打量,有这么几个主题:集邮类、财经类、乡土类、书话类、社科类、诗词类。
  在书架前伫立,看着一本本高矮胖瘦的书,都是自己从书店、网店等一一购回,翻阅。瞬时,这近10个平方的书房成了时空穿梭机,经由这些书籍,一览我的青春成长。难怪有人说,书房不可轻易示人。
  年少时家贫,父母供养我上学已是不易,偶尔零星买几本课外书,也是从生活费中省下来。独立自主买书,那是上班后的事。财经类是大学所学的专业,刚毕业那会,从事市场营销工作,专业书籍买了不少。既是补大学之课,也是职业所需。后来又因工作关系,接触到集邮,对我国邮政历史和邮票产生兴趣,同道送的、自己买的集邮类书籍,有五十余册。此二类皆是为稻粱谋,太多功利性。
  尽管年岁增长,心中的文学情愫与对历史探究的欲望依旧在生长,社科类、书话类的结合体——文人的历史年代记忆,在进入2010年后,一度成为阅读的主题,占据了书架的大多位置,《常识与通识》《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我与八十年代》“耕堂劫后十种”以及“海豚书馆”系列等等。成系列的有创刊于2006年的《读库》和2000年的《开卷》,结识之后,借种种机缘,利用当下的购书便利,将其创刊至今的全都收齐。在作者方面,沈从文、林文月、董桥、扬之水、沈胜衣、止庵的书各有所“格”,感谢他们带来的优美文字和深刻思想,伴我度过每一个可亲的夜读时光。
  青春不觉书边过,白发无端镜上来。从二十来岁到四十多岁,读书口味在变化,如同年少时无辣不欢,如今却少油少盐。有些书静静在书架一角,可能再也不会翻看,有些书还会再加入进来。来来往往,都是岁月的印记,这千册书见证了我从青春到中年的阅读经历。人至中年,鬓已星星也,惟有对书的眷念之情依然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