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4版
发布日期:
歌词泰斗乔羽仙逝 安徽词作家王和泉追忆恩师
以小见大“一条大河”永流淌
  6月19日晚,著名词作家、剧作家乔羽,因病在北京逝世。乔羽1927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宁市,代表作有《我的祖国》《难忘今宵》《让我们荡起双桨》《大风车》等。20日,曾多次受过乔羽指导,与乔羽渊源颇深的安徽词作家王和泉在接受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电话专访时表示,从业余进行诗歌写作到走上专业从事歌词创作道路,乔羽的影响和鼓励非常重要,“我的创作时时刻刻都以乔老爷子为榜样,他就是我的恩师。”
  受乔老爷子影响坚定走上歌词创作道路
  1968年,王和泉开始业余写作诗歌,1976年正式转入歌词创作,并发表了几十首作品。上世纪80年代初,他创作的由著名歌唱家吴雁泽首唱的民族男高音声乐套曲《将军的摇篮——大别山抒怀》成为备受全国人民欢迎的著名音乐作品。1983年底,面向全国发行的《逍遥津词报》创办,作为主要创办人之一的王和泉,收到了乔羽寄来的创刊题词。“因为我也发表了大大小小几十首歌词作品了,乔老爷子知道安徽有我这样一个年轻的词作者,我们也一直有书信联系,他希望我能好好坚持写词,并说我的词写得不错。他对我们年轻人一直都是非常扶持,非常鼓励的。”
  1986年5月,中国音乐文学学会首届年会在北京召开,在学会主席乔羽的极力推荐下,王和泉作为安徽的唯一词作者代表,赴京参加会议,并第一次与乔羽见面。“之前我们国家一直没有建立起一个专门的音乐文学创作者队伍,需要创作歌词的时候,都是从各个文字团体中选择几个文字功底好的来创作。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就是一个为音乐文学创作者专门建立的学术团体,网罗了全国各地的创作者。”
  王和泉说,当时乔羽对安徽词作者创作队伍并不十分了解。“我在大会上跟他汇报了安徽的创作者情况,尤其是我们安徽词作者中的‘八大金刚’,乔老爷子知道后,连连称好,并笑称孤陋寡闻了。可以说,那次大会,填补了安徽词作者创作队伍的空白。”
  乔老爷子两次题字寄托殷殷期望
  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乔羽专门为王和泉题字:“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惜才爱才之心溢于言表。一个月之后,全国青年歌词作者创作座谈会在徐州召开,王和泉又一次在会上见到了乔羽。这次,乔羽挥毫泼墨,赠予王和泉“云龙”二字。“他告诉我,徐州有云龙山,很有名,所以他送我云龙二字,就是希望我好好写歌词,办词报,希望我将来能成为中国歌词界的云中之龙。”正是因为乔羽的鼓励,当时还是普通工人的王和泉大受鼓舞,并决心在歌词创作道路上一直坚持下去。
  不仅如此,后来的广东增城年会,湖北荆州年会,王和泉都参加了,每一次聆听乔羽的教诲都让王和泉受益匪浅。“大会团结了一大批全国优秀的歌词创作者,只要我有时间,就一定会去参加。”王和泉表示,乔羽的创作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他创作的最大特点,就是从来不夸大其词,总是以小见大,比如《我的祖国》,他从一条大河波浪宽开始写起,看起来很简单;他写人说山西好风光,这就是老百姓的日常口语。他的词不是纯粹的豪言壮语,而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自己的艺术积淀进行表达,乍看简单普通,其实艺术性和内涵非常丰富。”
  王和泉这么多年也是一直以乔羽为榜样进行歌词创作的。“他真的是我的恩师,我会把自己写的作品给他看,他非常热情,也会给我很多指点,他告诉我,我的路子是对的,切忌写空话大话,要写老百姓心里有的东西,强加给别人的东西别人不会喜欢,只有喜欢大家才会愿意去唱。”几年前,学会在北京新闻大厦举行了乔羽歌词作品研讨会,王和泉受邀参加,没想到,那竟是他和这位恩师的最后一面。“因为他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坐轮椅也好几年了,平时也不好意思去打扰。我一直想去看望,但听说他搬家了。因为工作和疫情原因,我刚刚从合肥回到北京的家中,正准备问他的儿子乔方新家的地址,准备带上好酒去看望老爷子。”当得知乔羽去世的消息时,王和泉的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我第一时间在圈里求证,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真的非常遗憾,后悔没能早点去看他。如果条件允许,我希望能去送他最后一程。”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李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