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汪艾韬:
希望成为好好讲故事的人
  合肥男孩汪艾韬出生时因难产缺氧导致脑损伤,但他克服行动不便、口齿不清、拿笔不便等困难,在2021年高考中取得了文科603分的优异成绩,如愿进入了广东省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就读。面对未来,这位勇敢坚韧、怀抱艺术梦想的男孩,希望当一个用艺术作品讲故事的人。
  高考时选了“救命专业”
  之所以选择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还要追溯到汪艾韬高一的时候。“记得那时,我在杂志上读到了一篇介绍戏剧影视文学的文章,当时我就和妈妈说,这个专业我喜欢。”当时,妈妈并不觉得汪艾韬适合走艺术道路,“于是这个缘分就被搁置了两年。”
  等到高三上学期,由于种种原因,汪艾韬的心理状态非常不稳定,“不仅仅是学习压力,还有各方面,是我特别特别难熬的时间段。如果继续困在既定的生活节奏里,我能预感到会在负面情绪中越陷越深。”当时,老师告诉同学们编导艺考开始报名了,“我就好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想起了两年前的念想。”
  艺考阶段,是汪艾韬最快乐的一个时期。等到结束艺考,回到文化课学习时,汪艾韬的心态也完全改观了,“所以毫不夸张地说,戏剧影视文学救了我,给了我一个远离负面情绪的机会,也给了我一个重新审视自己人生的机会。”
  备战高考期间,汪艾韬需要在家中接受治疗,无法每天去学校听课,“那段时间,我将整个人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既可以学习到艺术文化知识,也能够调整心态,给自己更多思考的空间。”
  在大学感受时空交叠融合
  为什么会选择远离家乡的暨南大学呢?汪艾韬说,就是单纯地对广东很有好感。“中国有很多我很喜欢的城市。从文化气质上我其实更喜爱杭州和南京,但是从和我的生命‘共鸣度’来说,我想最合适的可能是敦煌和岭南,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从艰难和荒凉里焕发出繁华和伟大。”而岭南,就是暨南大学所在的地方。
  初到暨南大学时,汪艾韬感受最深的就是它的开放和包容,“苏轼的荔枝,十三行的海风,改革开放的船只,这一切都能在暨大找到气息和踪迹。”在暨南大学,汪艾韬尽情地感受纯正的传统文化、侨校的国际气息,“都调和得恰到好处,我觉得在暨大真的是挺幸福的一件事。”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这所独特的大学,汪艾韬会选他很喜欢的一段歌词:“骑单车的游侠,背上没有剑,书生夜行路过便利商店,人潮散入江湖,而江湖流入拥挤的地铁一号线。”他说,这是奇妙的时空交叠和融合,“如果有学弟学妹想体验‘走在现代和古典之间’的感觉,我觉得暨大和广州是不会错的。”
  大学一年收获无数感动
  走进大学校园已经有一年了,回顾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汪艾韬坦言非常感动,“令人感动的事情非常非常多,让我感动的人也很多。”
  特别让汪艾韬有触动的是大一入学时对接的学长,“自从我入学起就给我很多帮助。从他身上,我也汲取了很多对待专业还有生活的态度。”汪艾韬还提到,学校特意为他安排了一楼的宿舍,方便他学习与生活。
  一年来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去年的传统文化节,“让我感受到这所地处繁华城市中心的大学的另一面。”在这些活动中,汪艾韬也交到了非常棒的朋友,“她的文化、思想和艺术创作,对我一直都起着引导和同行的作用。低头可以撞见知交,抬头也能看到唐朝的月色,我觉得真是非常浪漫的事。”
  老师对汪艾韬的帮助也特别大。少数需要纸笔考试的课程,老师都非常理解,或给予合理延长时间,或变更考试形式,“我的影视技术概论老师,甚至亲自为我撰写考试便利申请,让我特别特别感动,让我感受到暨大的老师是真的在意和关怀学生。”
  身边同学的热情友好,也让汪艾韬很感动,“新同学并不在乎我身体的差异,我们平等、友好地相处。遇到他们,我感到很幸运。”同学中不乏极有才华和思想的朋友,“和他们聊作品和生活,是我在大学里非常非常值得珍惜的时光。从同学们身上,真的能让我得到审视自己的新角度。”
  完成一个自己满意的作品
  汪艾韬说,高中的目标是围绕着高考,“高考怎么考,我就怎样做。”而大学的一切完全是围绕着自己,“我希望我的人生未来如何,我就怎样做。”
  在汪艾韬看来,“我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是一个动态的问题,“只能说我在不断地克服,不断地在不忘记很多初心和念想的同时,和现实玩‘兵来将挡’的人生游戏。”
  对于艺术,汪艾韬认为,艺术就是要把社会中最尖锐的问题、最艰难的事情展示出来。“戏剧是一个表演艺术,是要面向他人的,而不是自娱自乐的。”在大学四年时间里,汪艾韬给自己设定了一个长远的目标:在学习好专业知识之外,尽力完成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优秀作品,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通过戏剧这种艺术形式传播出去。
  至于未来的梦想,汪艾韬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好好讲故事的人,“把人间讲给天地听,把天地讲给人间听。”他说,现在在尝试创业,希望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原创魔术创作者,“另外一个很大的梦想是在博物馆工作,尤其想去敦煌。”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刘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