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徐淙祥:丰收后,就想向总书记报喜
  自从收到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发来的回信,阜阳市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激动不已。“今年我们种植的小麦获得了大丰收,我把这件事跟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当时就想分享丰收的喜悦心情。没想到总书记竟然亲自给我们回信了,我们全家感到很惊喜,非常荣幸。”6月28日,在淙祥小麦科技专家大院里,徐淙祥开心地笑着,表示一定牢记总书记回信嘱托,为国家粮食安全再做新的、更大的贡献。
  今年小麦获得历史性丰收
  从上世纪70年代初返乡务农起,徐淙祥一直潜心钻研农业科学技术。今年69岁的他共种了1230亩小麦,由于多年坚持良种良法,确保了小麦品质和产量,今年粮食总产、单产、品质再创新高,亩均产量超过了800公斤,创历史最好纪录。
  粮食产量的提高,60%~80%源于良种的贡献。“没有良种,再好的设备与技术都很难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徐淙祥介绍,他的种植基地使用的阜航麦1号是从随神舟十号飞船遨游太空的阜阳小麦品种中选育而来。该品种具有矮秆大穗、抗病抗倒、稳产高产等突出特点。
  “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徐淙祥的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与安徽省农科院、安农大、皖垦种业、丰乐集团、省种子公司管理总站等开展技术合作,推进自身对种子关键技术的攻关,通过杂交逐年选育,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丰8号”“太丰3号”小麦新品种和“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在全省推广应用。
  “今年我们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管理,战胜了低温、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小麦获得了历史性丰收,就想把这种丰收的喜悦向总书记汇报,真没想到收到了回信。”徐淙祥激动地说,总书记的回信情真意切,催人奋进,饱含了对农业农村的深厚感情和殷切希望,他将按照总书记指示,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研制更多、更好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快速高效发展。
  一家三代接力发展粮食生产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徐淙祥一家三代人,接力发展粮食生产。徐淙祥的儿子徐健种田是把好手,也是这1200多亩高产田的管理员。他认为,种粮要赚钱还得向科学要效益,关键在于通过科学种田,实现降本增效。
  “总书记来信让我倍感振奋,我一定要向我爷爷学习,投身农业发展,做个新农人,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徐淙祥的孙子徐旭东说这话时,被晒得黝黑发亮的脸庞上有掩盖不住的喜悦表情。
  几年前大学毕业后,徐旭东从合肥回到了家乡张槐村,跟着爷爷、爸爸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一家三代扎根农村,做试验、搞示范,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典范。在徐旭东种子研究试验室中,摆满了成袋的麦穗、麦粒样品。“我在实验室会对不同品种的小麦产量进行考察。通过对有效穗数、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等的测量,测算出小麦的理论产量。”
  在徐旭东的家中保存着一张爷爷徐淙祥和袁隆平、李登海的合影,这也是激励着他扎根农村、扎根土地的动力。如今,守护粮食安全责任传承到新一代农人的肩上,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徐旭东表示,要更加努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徐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