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于安徽大学的潘淑琦,在2022年考研大军中成功上岸,将于今年9月正式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从大一入学和辅导员谈话后,潘淑琦的内心就种下了读研的种子,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圆梦。
目标明确,牢牢把握主动权
被问起毕业选择会考虑哪些因素时,潘淑琦告诉记者,“我主要考虑未来的发展,我的主观意愿比较强,想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从大一开始,潘淑琦就规划起了自己的未来。“大一下学期,学院来了新的辅导员,他是毕业不久的研究生,找每个同学谈话,希望我们重视就业问题。”潘淑琦说,当时她心里就埋下了考研的种子。“我想提升学历,家里的长辈和学院的学长学姐也认为研究生的薪资待遇、上升空间都要比本科生好很多。”
参与校团委的工作后,潘淑琦感觉学校氛围很好,自己的性格也比较适合留校。此前进大厂的念头,在自己接触及与有过相关实习经历的同学交流后逐渐打消,“我觉得进大厂适合积累经验,不是长远的打算。”于是,潘淑琦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目标,要考研读博,争取未来留在高校工作。
在决定考研后,潘淑琦在择校方面也花了一番功夫。她从院校新传专业排名入手,研究了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几所院校的真题。了解过院校特点后,潘淑琦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一战上岸。因安大招生人数多,题型稳定让她感觉更有把握。“我本科就在这读的,家也在合肥。”综合考量后,她选择了冲刺安徽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硕。
考研上岸后,潘淑琦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而是继续充实自己的生活。4月考研成绩出来后,我就协助老师完成出版书籍等工作,目前也有在考研机构兼职,还在运营公众号、小红书账号。”对于自己的学术生涯,她表示已经联系到了导师,此前也有向即将读博的学长请教研究生阶段的规划,了解发论文等流程,未来3年的研究生生活设想正在徐徐展开。
调整心态,坚定走考研之路
实际上,在考研之前,潘淑琦曾有保研的机会。“大一还没有分具体专业的时候,我是班级第四名左右,大二根据志愿和分数我成功分到了新闻班。”潘淑琦说,在大家眼中,新闻班是每个人都想进的,而在这个尖子班里,13%的保研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分班结束后看排名,我发现自己不在保研名额里,后续只是完成课程学习没有主观意识去刷分。”潘淑琦告诉记者,大三上学期结束后,她便迅速投入到考研中。
在别人眼中,考本科学校的研究生可能会更轻松,潘淑琦却表示自己压力很大。“因为考本校我希望能够考到前几名,在看了真题后我感觉题目有一定难度,和本科阶段的知识关联不大。”
去年2月,潘淑琦便开始复习。“大三下学期课程比较多,我还在学校团委工作,主要利用零散时间复习,看参考书积累理论知识,英语主要是背单词和刷真题。”潘淑琦说,暑假时间充裕,她报了辅导班,跟着节奏巩固和复盘。
尽管整体复习过程比较顺利,但潘淑琦坦言也有过心态失衡的时候。“去年9月招生简章出来后,节奏明显快了起来,去年10月中下旬到11月上旬进行模拟考,因为没有答完卷子,发挥不是很好,变得多疑、敏感。”临近考前,潘淑琦逐渐找到了状态,随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越来越有信心。
“我是从今年1月份就开始准备复试,看专业书籍,打印英语材料去读。”潘淑琦介绍,安大的复试要考察文史知识,而她自身的文史知识比较薄弱,一度也很担心,好在最终抽到的题目是开放性问题,发挥得不错,顺利通过了复试。
在提及是否有想过就业、出国其他的选择时,潘淑琦坚定地表示在决定考研后就没想过其它选择。“我有陪同学参加秋招,但我自己没有准备简历,出国的心思也在决定考研后断了。”潘淑琦表示,自己是为了以后留校做打算,“我想要自己把控未来的发展方向。”
康世新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