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合肥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勇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成为中国创新版图上最活跃的增长极之一。同时,合肥也全力开展巢湖流域治理,逐步增加民生投入,增进民生福祉。十年来,合肥已经跻身GDP“万亿俱乐部”,并朝着综合实力“全国二十强”的目标迈进。
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市坚持“四个面向”,奋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合肥获批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荣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国字号”创新品牌。
经过多年来对科技创新孜孜不倦的追求,合肥综合创新实力居创新型城市第9。清华大学发布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1》中,合肥位居全球城市第39位、国内城市第6位,主要创新指标大幅跃升。
合肥致力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立全链条、闭环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该市设立总规模5亿元的种子基金,投早、投小、投自主,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起到“第一撬动力”作用,目前已打造形成以种子、天使、创业基金等为代表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丛林。
合肥还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07家(其中国家级52家),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企—高成长企业—上市企业”梯队,全市平均每天新增国家高企3.4户,累计科创板上市及过会企业达17户。
制造业取得高质量发展
在创新驱动下,十年来,合肥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战略,陆续跻身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等,取得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2016年国务院将合肥确立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在赛迪顾问发布的2021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中位列第11位。
目前,在新型显示产业方面,合肥拥有京东方、维信诺、康宁等龙头企业,实现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京东方面板市场占有率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集成电路产业方面,上游包括联发科、君正等芯片设计企业,以及芯碁微装等装备材料企业,中游包括长鑫存储、晶合集成等晶圆制造企业,下游包括通富微电、沛顿集成等封装测试企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形成覆盖整车制造、关键零部件、换电服务、智能网联的全产业链。2021年,合肥获批国家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另外,在光伏及新能源产业、智能家电产业、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合肥都收获累累硕果。
2012~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年均12.2%的中高速增长。其中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6%,居全省第一、省会城市第二、长三角主要城市第二、GDP相近城市第一。全市拥有37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宗工业产品。
巢湖国控断面考核全面达标
2012年以来,在巢湖流域经济总量翻了两番、城镇人口增长近一倍的承载压力下,巢湖治理依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国控断面考核全面达标,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湿地面积恢复较快,蓝藻水华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环境部对合肥市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结果呈现逐步好转态势,国控断面年度水质达到考核要求比例由2012年的27.3%提高到2020年的100%,15个国控断面全部通过考核。
在重点指标方面,巢湖水质改善明显,全湖平均水质由2015年劣Ⅴ类转为Ⅳ类,2020年一度好转为Ⅲ类,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入湖河流水质持续提升,丰乐河、杭埠河、柘皋河、兆河清水河流水质保持优良。同时,劣Ⅴ类全面消除,南淝河水质由劣Ⅴ类好转为Ⅴ类;十五里河、派河水质保持Ⅲ类和Ⅳ类,均优于国家考核要求。蓝藻发生程度总体也呈下降趋势,2021年,巢湖湖区首次监测到蓝藻水华时间为5月30日,与2020年同期相比,首次监测到蓝藻水华时间推迟56天,水华发生次数、累计面积、藻密度分别下降42%、20%、32%。
巢湖的湿地生态功能也得到提升,修复恢复湿地6.2万亩,巢湖湿地资源记录的植物数量由2013年的211种升至275种,沿岸有记录的鸟类总数已达381种,其中新发现鸟类6种,安徽省新纪录鸟类2种,东方白鹳、青头潜鸭、黑脸琵鹭等国宝重现巢湖。近日,在巢湖多个地点还发现了世界级极危物种黄胸鹀,八百里巢湖正成为鸟类天堂。
民生支出十年累计7491.9亿元
在合肥市蜀山区琥珀街道,快递小哥、外卖骑手有方便他们休息、免费为其提供多项服务的“蜀蜂驿站”。驿站完全是根据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的分布区域而设定,驿站内有空调、矿泉水、防疫物资等,可免费为他们提供纳凉、饮水、歇脚、充电等服务。琥珀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郑同春介绍说,三处“蜀蜂驿站”已经在近2个月内陆续建成,已累计提供服务300人次。6月29日,琥珀街道又成立了新就业形态联合工会,“目的就是通过党建带群建,增强群团组织活力,维护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权益,让他们更好地就业。”
十年来,合肥市在推进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的同时,也努力增进民生福祉。2012~2021年,全市民生支出累计投入7491.9亿元,其中,2021年全市民生支出首次突破千亿,达到1062.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86.9%,较2011年提高11.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达11.5%,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增幅1.5个百分点。
合肥市还逐步加大重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累计投入1458.6亿元用于教育事业发展,占全部民生支出的19.5%;投入846亿元支持科学技术,年均增长达24.8%,远超其他领域增幅。而社会保障和就业投入770.2亿元,全力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确保就业优先政策落实。
钱炜陈三虎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