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
老街上超越时空的城市童话
——古稀老人和她的电玩故事
  PS5、Swichi、Xbox……这些很多年轻人都未必耳熟能详的电玩产品,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就显得更加陌生了。可就是这些新潮且小众的产品,竟然在一位78岁的老奶奶口中如数家珍。这位老奶奶姓王,是合肥市庐阳区安庆路上一家名为“梦幻电玩”的电玩店店主,经营电玩店已整整27年。新潮电玩与古稀老人,这对看起来有些不协调的组合,却超越了时间,在一条老街上续写着属于自己的城市童话。
  源于儿子的兴趣,50多岁开启电玩之路
  老家在宿州泗县的王奶奶,是一名高中毕业生,当过工人,也做过代课老师。1995年,因为儿子的爱好,王奶奶决定开一家电玩店,合肥市安庆路上“梦幻电玩”的电玩店随之出现。“我是从儿子手上接过这家店的。”78岁的王奶奶回忆起最初开店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我儿子小时候喜欢玩小霸王游戏机。”王奶奶笑着告诉记者,起初是因为自己的儿子喜欢国内新兴的电玩,她便一手开起了这家店。后来儿子转行,便把这家店交给了她。
  万事开头难。对于当时已经50多岁的王奶奶来说,要接触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其中困难可想而知。再加上当时国内电玩市场缺乏监管,产品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想要立足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为了不让这家承载着儿子梦想的店草草收场,王奶奶选择了坚持。她开始像年轻人那样在网上冲浪,紧跟时尚潮流,了解电玩市场行情,甚至为了记住那些拗口的英文产品名称,拾起了丢下许久的英语。
  久而久之,王奶奶对于电玩产品越发熟悉,对于电玩游戏市场也越来越了解。在顾客眼中,王奶奶不仅懂电玩,还可以帮忙调试设备、下载游戏,是他们亲切的“朋克奶奶”,让许多新顾客直呼“宝藏”。
  每次进货都仿佛经历一趟“西天取经”
  开店之初,王奶奶面临了一系列困难,进货难就是其中之一。“那时候还没有快递,我们进货要走飞机,从广州、上海空运过来,然后去机场拿,再带着大包小包坐三轮车回来。”王奶奶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交通和通信行业都不发达,从联系进货商,到和运输部门协调,再到用简陋的交通工具运回店里,每进一批新货,王奶奶和她的儿子都仿佛经历了一趟“西天取经”。
  进货之后,如何打开市场对于那时候的电玩店来说也绝非易事。“那时电玩刚刚进入国内市场,社会上还有一定的抵触。绝大部分家长觉得玩物丧志,不让孩子接触这类产品,过了很长时间,家长们的观念改变了,情况才稍好一些。”王奶奶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电玩产品面对着社会接受度低、受众面狭窄、价格相对高昂等诸多问题。
  为了打开销路,王奶奶做出了不少努力,广告宣传、降价促销……经过时间的沉淀与考验,到了21世纪初,王奶奶的电玩店得到了附近玩家们的普遍认可。电玩本身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电玩店的生意也逐渐稳定了下来。
  “其实,电玩店当初能够坚持下来,真的要感谢那一批老玩家的支持。”王奶奶对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说,对于一家商店而言,顾客的认可永远是最重要的,这不仅仅是开店的目的,更能给她将店开下去的动力。
  不断累积新知识成为电玩界的“百事通”
  从红白游戏机到PS、Switch、Xbox,游戏产品的更新几乎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游戏卡碟更是不计其数。许多年轻人尚且对电玩不甚了解,但王奶奶熟知店里各种产品,掌握游戏机的基本操作,许多专业术语张口即出。
  当谈及是怎么掌握这么多信息的,王奶奶表示,“这也不是一瞬间就接受的,而是一个慢慢的过程,每发售一台新款游戏机,都能在网络上查到相关信息,我们也会跟着去了解。”信息的不断累积让“半道出家”的王奶奶成为了电玩界的“百事通”,店里每一台游戏机、每一张游戏卡、光碟她都能向店里的顾客娓娓道来。王奶奶的店里有一面陈列柜,里面密集摆放了许多全新的游戏卡、光碟。
  这些卡碟跨越了几个年代,有现在还在热销的,也有之前没卖出去的,存放到现在,都是老太太经验累积的见证。经过27年的实践,现在流行什么,什么好卖,王奶奶向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侃侃而谈,“也就是根据时代嘛!”她说,“只要市场有需求,我们就进!”也正是王奶奶与时俱进、不断累积新知识,才让“梦幻电玩”持续经营了27年,收获了一批又一批老顾客。
  坚守安庆路上最后一家电玩专营店
  安庆路曾经是合肥老城区的一块繁华地带,也是一块电玩专营店的集中区域。但由于新城区的建设、新街道的繁荣,这里的人流量逐渐减少。2010年以后,随着手机游戏和电脑游戏的不断发展,电玩游戏的市场不断缩小,电玩专营店的生意也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原来这条街上最多时有七八家电玩专营店,现在只剩下我这一家了。”王奶奶回忆道,剩下的电玩店,或多或少都兼营其他数码产品,甚至电玩都不再是主业了。当时王奶奶的店里还有店员,店员也多次劝她,只做电玩收益太低了,让她扩大电玩店的经营范围,王奶奶都没有同意。
  “专心做好一件事就够了,别人怎么做是别人的事,我的初心是做电玩,那我就专心致志做电玩。”王奶奶说道,人的精力有限,事情做多了就难免会分心,质量就会下滑,能做好一件事就已难能可贵,而电玩就是她愿意专心经营一生的事业。“坚守安庆路上最后一家电玩专营店”成了王奶奶继续坚持下去的信念之一。
  城市需要记忆,而记忆需要载体。王奶奶的电玩店正是属于这一带电玩玩家们的记忆载体,“其实像我这家店开到现在,不仅仅是为我自己开,更多的是为了这一带的老玩家们。”王奶奶笑着说。居住在这一带的电玩玩家们,大多是王奶奶家的老顾客,王奶奶家的电玩店陪伴他们度过了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游戏生涯,也早已成为他们对于电玩的情感寄托。或许他们中有很多人因为忙于生计而放弃了游戏,但当他们路过王奶奶家的电玩店时,都会为之驻足,想起这家电玩店曾经和他们一同度过的快乐游戏时光。
  和年轻人打交道,心态也变“年轻”
  每月有着固定的退休金,电玩店盈利与否对王奶奶来说已不再重要,“只要还能维持,就能开一天是一天。”王奶奶这样说,一方面自己退休赋闲在家,经营一家小店是一种消遣,更重要的是为了给这附近的老玩家们提供一些便利。
  “如果我家店有一天关门了,这附近的玩家就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买新游戏了,很不方便。”相较于同年龄段老人常选择的打牌和跳舞,王奶奶不太喜欢这些娱乐方式,她更乐于安安静静待在自己的世界里。大隐隐于市,开电玩店正是属于王奶奶独有的消遣方式。
  电玩店的顾客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王奶奶经常和他们打交道,心态也变得年轻起来,“和年轻人交流多了,感觉自己也变年轻了,心态决定状态。”王奶奶说,自己的身体状况一直很好,心态也很积极向上,这些都得益于和年轻人的频繁交流。
  顾客少的时候,王奶奶就坐在电脑前上网,看看新闻,了解天下大事。担心看电脑时间长了对眼睛不好,王奶奶就在报纸上练起了毛笔字,一手字写得端庄清丽。动则谈笑风生,与一二小友攀谈;静则挥毫泼墨,看天下风云变幻。王奶奶这般悠闲的晚年生活方式,令人羡慕。周镕健王诗棋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徐琪琪